睡
此境一何醇,熙熙别得春。
有声皆俗格,无梦是天真。
壁上登山屐,床头漉酒巾。
轻轻龟喘息,苒苒蝶精神。
滞寂通禅理,无何等道人。
曲肱高胜枕,藉草软于茵。
吟苦魂初瞑,杯酣味更珍。
觉知身是幻,静与死为邻。
酷恨巢檐燕,生憎款户宾。
功成归展转,先兆自嚬呻。
不入荣名客,还宜放逐臣。
东窗一丈日,且作自由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熙熙:和乐的样子。
- 漉(lù)酒巾:过滤酒用的头巾。
- 苒苒(rǎn):形容柔弱的样子。
- 曲肱(gōng):弯曲胳膊当枕头。
- 嚬(pín)呻:皱眉呻吟。
翻译
这种境界是多么纯粹啊,和乐融融仿佛别样获得了春天。有声音都是凡俗的格调,没有梦才是自然天真。墙壁上挂着登山的木屐,床头放着过滤酒的头巾。像乌龟轻轻喘息般缓慢,像蝴蝶般柔弱有精神。停滞寂静通晓禅理,没有等阶如同道人。弯曲胳膊比高枕头还好,靠着草地比垫子还软。吟诗辛苦魂魄刚要入眠,尽情饮酒滋味更觉珍贵。觉悟知道自身是虚幻的,安静地与死亡为邻。极其痛恨在屋檐筑巢的燕子,生来就憎恶敲门的宾客。功业成就后归来辗转反侧,先有了皱眉呻吟的兆头。不成为追逐名誉的人,还是适宜做被放逐的臣子。东窗外有一丈长的阳光,暂且做个自由之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淡然的生活境界与心态。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细腻刻画,如“有声皆俗格,无梦是天真”,表达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然纯真的追求。诗中还借用一些具体的事物,如登山屐、漉酒巾等,增添了生活气息和画面感。“轻轻龟喘息,苒苒蝶精神”等句子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整体上,诗歌既传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在平淡中寻得真意的智慧。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能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中进士,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後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贬商州(今陕西商县);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贬滁州(今安徽滁州);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有“王黄州”之称。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徙蕲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著有《小畜集》、《小畜集外集》。其诗风朴素,散文平易。代表作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诗《对雪》、《村行》等。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