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 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门临商于路,有客憩檐前。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呱呱三儿泣,茕茕一夫鳏。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 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谪居(zhé jū):官吏被贬官降职到外地居住。
  • 云暮:表示年终。
  • 厨无烟:指无米做饭,炊烟不起。
  • 南荣:房屋的南檐。
  • 高舂(chōng):日影西斜近黄昏时。
  • 商于:古代秦地,指商州和于州,今陕西商洛到河南内乡一带。
  • 皤然(pó rán):头发斑白的样子。
  • 呱呱(gū gū):小儿哭声。
  •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 (guān):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 逐熟:逃往丰收的地方。
  • 穰川:即穰县,今河南邓州。
  • 孔迩(ěr):很近。
  • 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 襁负:用襁褓背负孩子。

翻译

我被贬官居住在这里,一年即将结束时,早晨起来厨房没有烟火。幸好有温暖可爱的太阳,悬挂在南檐边上。日影西斜已数丈高,天气暖和如同春天。门前对着商于路,有位客人在屋檐前休息。那是一位老翁和一位病弱的老妇,头发都已斑白。三个孩子呱呱啼哭,孤独的老翁是个鳏夫。他们说口粮没有一斗粟米,路费也没有一百个钱。聚在一起还没饭吃,面容显得饥饿寒冷。我问他们是什么人,回答说家在长安。去年关中地区干旱,他们逃荒到穰川。妻子死在异乡埋葬,客人贫困思念故乡。故乡虽然离得很近,但秦岭隔着蓝田关。山深路险,有着号称六里的深谷,道路险峻名为七盘。他们背着孩子且行乞,又冻又饿,路途艰难。只担心下大雨雪,会冻死在山谷之间。我听了这些人的话,靠着门独自长长叹息。你是流亡的客人,我是闲散的官员。在京城做官没有俸禄,侍奉亲人缺乏美味。因而想到当初为求官职而来,转眼间已经过了十年。戴着高冠却坑害百姓,为求晋升长久白吃俸禄。文章辞采都是徒劳,被放逐本来也是应该的。家中贫困且亲人年老,看到这位老翁,暂且自我宽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户流亡人家悲惨遭遇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中先写自己谪居的困境,然后引入流亡者的故事,从他们的外貌、处境、经历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如“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茕茕一夫鳏”,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贫困和无助。诗人在叙述中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自己的官场生涯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为官无所作为,“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流露出愧疚和无奈之情。最后,诗人以“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作结,虽然自己也面临困境,但看到更悲惨的流亡者,只能以此自我宽慰。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能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中进士,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後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贬商州(今陕西商县);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贬滁州(今安徽滁州);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有“王黄州”之称。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徙蕲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著有《小畜集》、《小畜集外集》。其诗风朴素,散文平易。代表作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诗《对雪》、《村行》等。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