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见素司寇送大廷尉郑山斋先生之陕右二首

偶因舒啸别长亭,未得哺糟耻独醒。 袖里双龙须此耀,人间只眼向谁青。 大经大法皆皇道,公是公非即性灵。 万里长城在君手,磨崖他日待镌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舒啸:放声长啸。
  •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常用于送别。
  • 哺糟:比喻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 独醒:独自清醒,比喻不同流俗。
  • 袖里双龙:比喻隐藏的才华或力量。
  • 只眼:独特的见解。
  • 大经大法:重要的经典和法律。
  • 皇道:帝王的治国之道。
  • 性灵:指人的精神、灵魂。
  • 磨崖:在山崖上磨刻文字。
  • 镌铭:刻写铭文。

翻译

偶然因为放声长啸而告别长亭,未能随波逐流,我感到羞耻。 袖中隐藏的才华需要在这里闪耀,人间的独特见解又该向谁展示。 重要的经典和法律都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公是公非即是人的精神灵魂。 万里长城就在您手中,将来有一天会在山崖上刻下您的功绩。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送别郑山斋先生之作,表达了对郑山斋的敬仰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袖里双龙”和“人间只眼”形象地描绘了郑山斋的才华和独特见解,而“大经大法皆皇道,公是公非即性灵”则赞扬了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最后两句以“万里长城”比喻郑山斋的重要地位,并期待其将来能留下不朽的功名,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