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二首其二

· 张诩
可怜汉烬不重炎,寰宇腥风忽被渐。 沧海亢龙犹驻跸,荒崖落月更垂帘。 虎头将士时存几,牛角山河日入尖。 龙驭中原知不返,旄头当宁倩谁歼。 群雄捧日功何补,竟岁奔波突不黔。 生死到头宁有别,熊鱼自古不能兼。 仓皇战守终成拙,瞬息存亡岂假占。 战败孤兵探虎穴,朝来只手挽龙髯。 燕山囚虏生宁诎,柴市从容死不嫌。 楚玉几人还免玷,胡尘到此不教沾。 此心白日应同照,大节秋霜未比严。 砥柱要将东逝激,还丹端为积屙砭。 无才似贾吾还吊,有笔如杠史发潜。 香火大忠祠近设,慈元全节庙宜添。 大明一出群迷启,乔岳重开百代瞻。 长句敢因孤愤泄,瓣香聊为数公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厓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汉烬:指汉朝的余烬,比喻汉朝的残余势力。
  • 寰宇:整个宇宙,泛指世界。
  • 腥风:比喻战乱或灾难的气氛。
  • 被渐:逐渐覆盖。
  • 沧海:大海。
  • 亢龙:指皇帝,比喻国家危难之际的君主。
  • 驻跸:皇帝停留。
  • 荒崖:荒凉的山崖。
  • 垂帘:比喻隐居或避世。
  • 虎头将士:勇猛的将士。
  • 牛角山河:比喻边疆或边远地区。
  • 龙驭: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
  •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常用来指代整个中国。
  • 不返:不再回来。
  • 旄头:古代旗帜上的装饰,代指军队。
  • 当宁:指皇帝。
  • 倩谁歼:请谁来消灭。
  • 群雄捧日:比喻众多英雄共同辅佐君主。
  • 突不黔:比喻无法突破困境。
  • 熊鱼:比喻两者不可兼得。
  • 仓皇:慌张,匆忙。
  • 战守:作战和防守。
  • 瞬息:极短的时间。
  • 孤兵:单独的士兵。
  • 探虎穴:比喻冒险。
  • 挽龙髯:比喻尽力挽救国家。
  • 燕山囚虏:指被囚禁的俘虏。
  • 柴市:指市场,比喻平凡的生活。
  • 从容:镇定,不慌不忙。
  • 楚玉:指楚国的玉,比喻珍贵的东西。
  • 胡尘:指外族的侵略。
  • 不教沾:不让沾染。
  • 砥柱:比喻支撑的力量。
  • 东逝:向东流去,比喻时间的流逝。
  • 还丹:指炼丹术中的还丹,比喻恢复健康。
  • 积屙:积久的疾病。
  • :古代治疗疾病的方法,用石针刺破皮肤。
  • :指贾谊,汉代文学家。
  • 史发潜:指历史记载。
  • 香火:指祭祀。
  • 大忠祠:指纪念忠臣的祠堂。
  • 慈元全节庙:指纪念节妇的庙宇。
  • 群迷:指迷惑的人们。
  • 乔岳:高大的山岳。
  • 百代瞻:指后世瞻仰。
  • 孤愤:孤独的愤怒。
  • 瓣香:指祭祀时用的香。

翻译

可怜汉朝的余烬不再燃烧,整个世界的腥风逐渐覆盖。 大海中的皇帝依然停留,荒凉的山崖上月亮更加低垂。 勇猛的将士还有几人存活,边疆的山河日渐缩小。 皇帝的车驾知道不再返回,军队的旗帜应该由谁来消灭。 众多英雄共同辅佐君主,整年奔波却无法突破困境。 生死到头有何区别,熊鱼自古不能兼得。 慌张的战守最终成拙,极短的时间内存亡岂能预料。 战败的孤兵冒险进入虎穴,朝来只手尽力挽救国家。 被囚禁的俘虏生活怎能屈服,市场中的从容死亡不嫌。 楚国的玉还有几人能免受玷污,外族的侵略到此不让沾染。 此心白日应同照,大节秋霜未比严。 砥柱要将东逝激,还丹端为积屙砭。 无才似贾我还吊,有笔如杠史发潜。 香火大忠祠近设,慈元全节庙宜添。 大明一出群迷启,乔岳重开百代瞻。 长句敢因孤愤泄,瓣香聊为数公拈。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汉朝残余势力、国家危难、英雄将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汉烬”、“腥风”、“沧海亢龙”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生死、忠诚、节操等价值观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和强烈情感色彩的佳作。

张诩

明广东南海人,字廷实,号东所。师事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忧后,隐居不仕,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谒孝陵而归。其学以自然为宗,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有《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 ► 392篇诗文

张诩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