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饮蒋谏庭都阃幕中

铜柱勋名重汉年,荒林风扫净蛮烟。 剑花久匣芙蓉涩,阵影长閒虎豹悬。 稷下儒生同论难,蜀中幽客共谈玄。 夜深不减南楼兴,绮席疏篁月正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都阃(dū kǔn):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 铜柱:典故名,一般是指伏波将军马援所立的铜柱,用以标志汉之边界,此处象征着边功。
  • 勋名:功名。
  • 蛮烟: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这里泛指边地的荒凉景象。
  • 剑花:剑的光芒。
  • 久匣:长时间装在剑匣里。
  • 芙蓉涩:形容剑长久未用,剑刃如同芙蓉般失去了光泽。(“涩”读作“sè”)
  • 阵影:军阵的影子,这里指军队的气势。
  • 閒(xián):同“闲”,这里指军队长期没有战事。
  • 虎豹悬:像虎豹一样高悬(有威严)。
  • 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的地区,齐宣王曾在此设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此处借指蒋谏庭幕中如同稷下学宫般,众人可在此论辩学问。
  • 论难(lùn nàn):指辩论疑难问题。
  • 幽客:隐士,这里指有才华的人。
  • 谈玄:谈论玄理,即探讨幽深微妙的道理。
  • 南楼兴:指登楼赏月的兴致。
  • 绮席:华丽的席具。
  • 疏篁(huáng):稀疏的竹子。(“篁”读作“huáng”)

翻译

伏波将军的铜柱边功在汉代就已名重天下,如今边地的荒林之风已将蛮地的荒凉瘴气清扫干净。剑已入鞘许久,剑刃如芙蓉般失去了光泽,军阵久未操练,军队的威严如虎豹般高悬却闲置。在蒋谏庭的幕中,如同稷下学宫一般,儒生们一同辩论疑难问题,蜀地来的有才之士共同探讨幽深微妙的道理。夜深了,我登楼赏月的兴致丝毫不减,华丽的席面上,稀疏的竹子旁,月亮正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地将帅幕府中的情景。诗的首联通过“铜柱勋名”和“荒林风扫净蛮烟”,展现了边地的功绩和安宁的景象。颔联描述了剑久未用、阵影闲置,暗示了当前的和平状态,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军事力量的潜在思考。颈联则着重描写了幕府中人才济济,大家相互论辩学问、探讨道理的场景,体现出一种文化氛围。尾联以夜深不减南楼兴,绮席疏篁月正圆作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整首诗既有对边功的赞颂,也有对幕府中文化交流的描绘,以及对宁静月夜的欣赏,意境丰富,层次分明。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