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

大将连营十万骑,一时边徼羽书驰。 弯弓竞说穿杨易,提队曾无捣穴奇。 宝勒雕鞍容易赐,渡河开府未须疑。 丈夫勋业酬知己,枉使雄名负鬓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可能指边疆的敌人或边患。
  • 边徼(jiào):边境。
  • 羽书:古代军事文书,插有羽毛表示紧急。
  • 穿杨:指射箭技术高超,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
  • 捣穴:攻打敌人的巢穴,指深入敌境作战。
  • 宝勒雕鞍:装饰华贵的马具和马鞍。
  •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

翻译

大将率领着十万骑兵连营扎寨,一时间边境的紧急文书飞速传递。 人们都争着说射中杨柳叶般的目标容易,然而带领队伍深入敌巢却没有奇特的战功。 华贵的马具和马鞍容易被赏赐,渡河建立府署也不用怀疑。 大丈夫的功业是为了报答知己,怎能让雄名空负,徒使鬓发变白。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事为背景,表达了对当时军事情况的一些看法和感慨。诗的开篇描绘了大军连营的壮观场面以及边境的紧张局势。“弯弓竞说穿杨易,提队曾无捣穴奇”这两句通过对比,指出人们往往自夸射箭技艺高超,但在实际的作战中,却缺乏深入敌境、取得奇功的能力,反映出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质疑和对真正战功的期望。后面两句则提到了赏赐和建立府署的事情,或许暗示了当时的一些军事制度和现实情况。最后诗人表达了大丈夫应该以功业报答知己,不应虚度时光、空负雄名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通过对军事场景和人物心态的描写,传达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和个人抱负的思考。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