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口舍舟而涂抵樊昌四十里纪实
注释
- 骞(qiān)然:高举,飞起的样子。
- 驰鹜(wù):奔驰,疾奔。
- 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 农扈(hù):从事田间劳动的人。
- 馁(něi):饥饿。
- 诛求:勒索,强制征收。
- 瘼(mò):病,疾苦。
- 敔(yǔ)剥:剥削,搜刮。
翻译
我乘坐的小船害怕风涛,于是我上了马沿着大路前行。马喜欢大路平坦,欢快地想要奔跑。我手累脚也痛,要是放纵马奔跑恐怕会摔倒。我叫仆人拉住马的缰绳,控制着马让它慢慢走。 前方的村子能看到烟火,稍微远些可以看到农民在劳作。蔬菜和竹笋都可以买到,午饭就能按时解决了。不一会儿听到有个生病的老人,叫出头发蓬乱的妇人。妇人出来拜见并说道:“日子穷苦难过啊。丈夫远去充当民兵,儿子年纪小要去当递铺兵。老人病了半年,又寒冷又饥饿,缺乏调养照顾。军需物品还没离开家门,生计就没办法维持了。荒山里要收丝,荒田里要交赋税。里长急切地勒索,官府发怒责罚。近来征点弓兵,拘捕穷人却放纵富人。逼迫之下很多人逃亡,慌乱中互相哭诉。左右三五家,春深时节却耽误了耕种。纷乱地发来牌帖,抓捕还没有停止。”她所说的都是真实详尽的,让我的心感到惊骇和恐惧。 这次出行是为了询问情况,拯救抚恤害怕来得太迟。州县的官员没有才能,琐碎之事确实可恶。战乱中百姓的疾苦深重,君王十分担忧。因此下达的旨意频繁,把百姓托付给官员。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安抚百姓在于使其完整稳固。为什么要重重地剥削,阻碍仁德的宣扬呢?明天我应当呈上奏章,为你们除去这些大害虫。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的行程为线索,通过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诗中描绘了马的欢快与作者的疲惫形成对比,接着通过与病翁之妇的对话,详细地展现了百姓在兵役、赋税、苛政等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作者对百姓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州县官员的无能和腐败表示了愤怒和谴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为百姓除害、向朝廷进谏的决心。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