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口舍舟而涂抵樊昌四十里纪实

· 魏观
扁舟畏风涛,上马遵大路。马喜大路平,骞然欲驰鹜。 手疲两足痛,纵逸恐颠仆。呼奴执其辔,控驭使徐步。 前村望烟火,稍远得农扈。蔬笋兼可求,午膳爰不误。 少顷闻病翁,叫出蓬首妇。妇出拜且言:"穷苦日难度。 夫远充民兵,儿小当递铺。翁病经半年,寒馁缺调护。 军需未离门,活计不成作。荒山要收丝,荒亩要输赋。 诛求里长急,责罚官府怒。近来点弓兵,拘贫放权富。 迫并多逃亡,苍黄互号诉。左右三五家,春深失耕务。 纷纭下牌帖,勾捉犹未杜。"所言尽真悉,俾我心骇怖。 兹行事咨询,拯恤惧迟暮。州县嗟匪才,琐屑诚可恶。 丧乱民瘼深,君王重忧顾。所以谕旨勤,赤子相托付。 民为邦之本,绥抚在完固。胡为重敔剥,上德阻宣布。 明当抗封章,为尔除巨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骞(qiān)然:高举,飞起的样子。
  • 驰鹜(wù):奔驰,疾奔。
  • 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 农扈(hù):从事田间劳动的人。
  • 馁(něi):饥饿。
  • 诛求:勒索,强制征收。
  • 瘼(mò):病,疾苦。
  • 敔(yǔ)剥:剥削,搜刮。

翻译

我乘坐的小船害怕风涛,于是我上了马沿着大路前行。马喜欢大路平坦,欢快地想要奔跑。我手累脚也痛,要是放纵马奔跑恐怕会摔倒。我叫仆人拉住马的缰绳,控制着马让它慢慢走。 前方的村子能看到烟火,稍微远些可以看到农民在劳作。蔬菜和竹笋都可以买到,午饭就能按时解决了。不一会儿听到有个生病的老人,叫出头发蓬乱的妇人。妇人出来拜见并说道:“日子穷苦难过啊。丈夫远去充当民兵,儿子年纪小要去当递铺兵。老人病了半年,又寒冷又饥饿,缺乏调养照顾。军需物品还没离开家门,生计就没办法维持了。荒山里要收丝,荒田里要交赋税。里长急切地勒索,官府发怒责罚。近来征点弓兵,拘捕穷人却放纵富人。逼迫之下很多人逃亡,慌乱中互相哭诉。左右三五家,春深时节却耽误了耕种。纷乱地发来牌帖,抓捕还没有停止。”她所说的都是真实详尽的,让我的心感到惊骇和恐惧。 这次出行是为了询问情况,拯救抚恤害怕来得太迟。州县的官员没有才能,琐碎之事确实可恶。战乱中百姓的疾苦深重,君王十分担忧。因此下达的旨意频繁,把百姓托付给官员。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安抚百姓在于使其完整稳固。为什么要重重地剥削,阻碍仁德的宣扬呢?明天我应当呈上奏章,为你们除去这些大害虫。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的行程为线索,通过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诗中描绘了马的欢快与作者的疲惫形成对比,接着通过与病翁之妇的对话,详细地展现了百姓在兵役、赋税、苛政等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作者对百姓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州县官员的无能和腐败表示了愤怒和谴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为百姓除害、向朝廷进谏的决心。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

魏观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隐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迁国子祭酒。以老乞归。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