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阚(kàn)县尹:阚姓的县令。
- 清和:清静和平。
- 花封:此处指县衙的庭院,繁花似锦,宛如封禁之地。
- 偃室:西周时,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的畿内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国。在商都朝歌以北建邶国。在朝歌以南的地方建鄘国,在朝歌以东的地方建卫国。在卫国境内,故址在今河南省卫辉市的倪湾村西南,原有一座小城,小城内有一善人公义,他养了很多鹤,他建了一座房屋名叫“偃室”,同那些鹤在偃室中居住,用来饲养那些鹤。文中借“偃室”寓意治理有方、环境宜人之所。
- 庞公:东汉末年的隐士,襄阳人,躬耕陇亩,不愿为官。在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做官时,他都不干,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在诗中用来指代隐士或品德高尚之人。
翻译
襄阳的人们都一齐拍手称快,称赞县令的政事清明平和。 县衙周围的竹树在烟雾缭绕中显得光合美妙,县衙庭院里春意盎然,繁花似锦。 山里面没有官吏们胡乱走动的踪迹,江面上传来渔夫们欢快的歌声。 这治理有方的地方宛如那“偃室”,如若能吸引贤士,希望像庞公这样的人也来试一试经过一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得民心的县令治理下的美好景象。首句“襄人齐拍手,官政喜清和”,直接表达了百姓对县令政绩的认可和赞扬,“清和”二字体现了县令治理下的社会环境清静和平。“竹树烟光合,花封春意多”通过对县衙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此地的美好与生机勃勃。“山中无吏迹,江上有渔歌”则从侧面反映了官吏没有扰民,百姓生活安宁,江上渔歌更是展现了人们的悠然自得。最后两句“偃室如招士,庞公试一过”,以“偃室”为喻,表达了对这地方治理有方的赞美,同时希望能吸引像庞公这样的贤士,也暗示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百姓的反应和当地环境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