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皂囊(zào náng):黑绸口袋,汉制,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用皂囊封之。
  • 九重(jiǔ chóng):天的极高处,这里代指皇宫。
  • 苏洵:北宋文学家,曾被认为文章才学不适合当官,但最终证明其有才能。这里借以说明一个人的才能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 诸老:指众多有声望的前辈。
  • 贾谊: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年少有才但遭人嫉妒排挤。这里借以说明有才能的人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翻译

鼓起勇气召唤来东吴的万里航船,怀揣着奏章上呈给皇宫。一个官职怎能因为对其能力的质疑而被认为是多余的呢,那些有声望的前辈怎能容忍有才能的人轻易超越自己呢。 满载着月光归去应该是命中注定的吧,即便隐居去耕种那云间之地怎会没有田地呢。 唱罢竹枝歌后掩上篷窗,到了这里(分别之地),相思之情愈发让人感到黯然神伤。

赏析

这首诗是叶绍翁送冯济川归蜀时所作,诗中既有对友人才能的肯定,也有对官场复杂环境的感慨,同时还表达了离别时的忧伤之情。 首联写冯济川勇敢地踏上归蜀之路,并且向朝廷呈上奏章,展现出他的决心和勇气。颔联通过用苏洵和贾谊的典故,表达了对冯济川可能会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担忧,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一些问题。颈联则是一种对冯济川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顺应天命,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尾联以唱完竹枝歌后掩上篷窗的情景,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用典恰当,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叶绍翁

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