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天民隐居:葛天民,南宋诗僧,后还俗。此处诗题指关于葛天民隐居生活所作之诗 。
- ****老铛(chēng):一种有柄的小铁锅,这里泛指老旧的炊具。“铛”原指温器、锅类 。
- 有耳:铛边有供悬挂或手执的部分像“耳”。
- 古柳无心:古柳中空腐朽。“无心”可理解为树心已空。
- 得句:想出诗句。即吟诗有所得。
- ** 贪炉:贪恋炉中的温暖。**
- 篝灯:用竹笼子罩着的灯,即灯笼,此处作点灯、燃灯之意 。
- ** 点校:对书籍进行圈点和校对。**
- ** 衣砧(zhēn):捣衣用的石头。在古代,妇女多在河边用棒槌敲打衣服进行清洗或捣练,衣砧就是放置衣服供捣打的基石。**
翻译
种下竹子,排成新的行列;移栽兰花,依旧置于旧有的背阴之处。老旧的铁锅还有两边的“耳朵”,古老的柳树已经树心中空。想出绝妙诗句便斟满酒杯,贪恋炉中的温暖一直到深夜。点亮灯笼随便做点校书稿之事,春天的江水逐渐上涨,淹没了那捣衣的石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闲适的隐居生活画面。首先,诗的开篇通过“种竹”“移兰”这些行为,展现了隐居之地的日常布置,体现了一种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同时竹子和兰花也暗示了隐居者高雅的志趣。颔联“老铛犹有耳,古柳已无心”极为精妙,看似在描写陈旧器物与古树的状态,实则暗喻隐居生活的平淡、岁月的流逝,又隐约透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颈联“得句添杯满,贪炉到夜深”,生动地刻画了隐居者吟诗自乐,围炉夜坐的惬意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尾联“篝灯聊点校,春水没衣砧”描写了夜间点校书籍,以及江边春水涨起淹没衣砧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一种静谧又带有生机的氛围,暗示隐居生活虽是隐逸避世,但又与自然的时节变化相连,富有独特的意境。整首诗用词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将葛天民隐居生活中的点滴巧妙勾勒,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安于宁静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