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感古

夷甫诸人者,龟趺已故丘。 但能挥玉麈,不解冠兜鍪。 正朔从江左,经营仅石头。 中原虽可望,不忍上层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夷甫:指王衍,字夷甫,西晋末年清谈家,位至宰辅,只知清谈高论,不务实事,导致西晋灭亡。
  • **龟趺(guī fū):碑下的石座,形似龟,这里指代墓碑。
  • **玉麈(yù zhǔ):玉柄的拂尘,魏晋清谈家常执以谈玄。
  • **兜鍪(dōu móu):头盔,这里指代从军作战。
  • 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这里指王朝历法。
  • 江左:即江东,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指东晋政权。
  •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时孙吴所筑。东晋时为建康军事重镇 。

翻译

像王衍这类人啊,如今他们的墓碑都已经在古墓荒丘之中。他们只会挥动那玉柄的拂尘高谈阔论,却不懂去披挂战甲上战场杀敌。朝廷的正统虽然延续到了江左,实际能够苦心经营的仅仅只有石头城一方之地。中原大地虽然遥遥可望,可实在不忍心登上高楼去眺望那沦陷的故土 。

赏析

这首诗是叶绍翁凭吊古迹,感慨历史兴废之作。诗开篇便以王衍等人为例,指出西晋灭亡和这些当政者只知清谈、不懂治国御敌密切相关。通过“但能”“不解”鲜明地对比出他们的无能。“正朔从江左,经营仅石头”两句,道尽东晋政权偏安一隅的无奈与局促,虽延续了正统,但实际控制区域有限。最后“中原虽可望,不忍上层楼”,直抒胸臆,将诗人对中原沦陷的悲痛、对收复失地的无力之感推向高潮,触景伤情,不忍登高远望那沦陷的山河,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借古讽今,也表达了对当时南宋朝廷偏安局面的忧虑与批判。整首诗言辞冷峻,寄意深远,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社会现实问题 ,富含深刻的哲理与浓烈的情感。

叶绍翁

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