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遗山集

· 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拼音

注释

元遗山集:金末元初元好问之诗文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事迹见本书作家小传。诗中评论元好问入元后辑存金代文献之志节与诗作之成功,知人论世,切中肯綮。 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 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 “两朝文献一衰翁”句:谓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无官未害餐周粟”句: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参看《史记·伯夷列传》)元好问虽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未仕元,故曰“未害”。 “有史深愁失楚弓”句:谓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句:拟想金亡后宫殿凄凉,抒亡国之悲。 行殿:行宫,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杂咏》中咏金亡事一首有“幽兰轩已火光红”句,幽兰似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鬼火。 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迁汴梁前之京都。 乔木:高大树木,多用以喻故国、故里。《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故国多乔木。”李善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句:作者《瓯北诗话·卷八》评元好问:“值金源亡国,以社稷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这里即用其意。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题遗山诗是由清代赵翼所作的七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变换沧桑的感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遗山集:元好问的诗集,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号遗山。
  • 身阅兴亡浩劫空: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巨大的社会动荡。
  • 两朝文献:指金朝和元朝的历史文献资料。
  • 一衰翁:诗人自称,表达自己已是年老体衰。
  • 周粟:指周朝的粮食,比喻古代的朴素生活,此处表示不求官职。
  • 失楚弓:典出《左传》,楚人丢失了宝弓,但不惋惜,因为看重的是射艺而非弓。这里比喻历史文献的流失。
  • 行殿:代指宫殿,行走的宫殿可能暗示遗迹或废墟。
  • 幽兰悲夜火:夜晚的火光映照在幽静的兰花上,象征凄凉。
  • 故都乔木:过去的京城中的大树,象征着昔日的繁华。
  • 乔木泣秋风:大树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哭泣,形容物是人非的哀伤。
  • 国家不幸诗家幸:社会动荡时期,诗人的创作往往更有深度和力度。
  • 句便工:言辞更加精炼、深刻。

翻译

我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巨变,如今只是一个守着金元两朝文献的老者。 不做官并不妨碍我过清贫的生活,但我深深忧虑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会像失去的楚国宝弓一样流失。 行走在昔日宫殿的遗迹中,夜晚的火光映照着幽兰,令人感伤;故都的大树在秋风中哀鸣,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变迁。 国家的不幸却为诗人带来了幸事,因为这样的沧桑岁月让我的诗句更显深度和力量。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感慨。诗人虽然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着对历史文献的珍视,同时也揭示了在社会动荡中,诗歌艺术反而能得到更深刻的表达。诗中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一句,道出了历史沧桑对于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即苦难能激发诗人创作出更具力量和深度的佳作。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赵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赵翼

赵翼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