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苗山

· 洪繻
昔年兵气冲扶桑,为虺、为蛇海上狂。军中惟有哥舒翰,城下竟无张睢阳! 岛夷猖獗不可制,一撮苗山能抵当。台湾破碎已三载,至今人说徐、吴、姜。 徐君勇敢推善战,儒巾结束变戎装。腰下长携三尺刃,手中能擎百子鎗。 冲锋独队遏强敌,出没山林成战场。姜君勇悍亦异常,一时驱虏如驱羊。 吴君统率同一气,义旗一竖神扬扬。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 又况援师不足恃,岂能只手除欃枪!如火如荼敌军至,六月、七月人惶惶。 苗栗山头台安海,西有舟鲛东有狼。为猿、为鹤不可知,数君名在家已亡。 存没死生疑传疑,生死于君两不妨。生为国士死国殇,望风凭吊歌一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洪繻(xū):作者名字。
  • 兵气:战争的气氛。
  • 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也指日本。
  • 为虺(huǐ)、为蛇:比喻起初弱小,逐渐强大后就会产生危害。虺,小蛇。
  • 哥舒翰:唐朝名将,这里用来指代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 张睢阳:即张巡,唐朝抗击叛军的英雄,坚守睢阳数月之久。
  • 岛夷: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这里指日本侵略者。
  • 猖獗:凶猛而放肆。
  • 苗山:这里指苗栗一带山区,文中义军活动的地方。
  • 结束:打扮、装束。
  • 儒巾:读书人戴的头巾,这里指文人装扮。
  • 戎装:军装。
  • 百子鎗(qiāng ,同“枪”):一种武器。
  • 驅虏:驱逐敌人。虏,对敌人的蔑称。
  • 欃枪(chán qiāng):彗星的别称,古时作为凶兆,这里指代敌人。
  • 舟鲛:这里泛指敌军的水军。
  • 为国殇:为国牺牲。殇,为国战死的人。

翻译

过去战争的阴云直冲向日本,敌军像小蛇变成大蛇一样在海上肆意张狂。在军队之中,有着如哥舒翰那样具有才能的将领,可是却没有像张睢阳那样能坚守城池的人。 日本侵略者凶狠放肆无法遏制,然而小小的苗山之地却有人奋起抵抗。台湾已经破碎沦陷三年了,直到如今人们还在传颂着徐、吴、姜三位英雄。 徐君英勇果敢,极擅作战,他脱下文人服饰,换上军装。腰间常常带着锋利的刀剑,手中能熟练操控百子枪。他独自带领队伍冲锋,遏制强敌,在山林间出没,把这里变成了抗击敌人的战场。 姜君的英勇强悍也不同寻常,一时间驱赶敌人就像赶羊一样。吴君指挥部队上下一心,义旗一竖起就神采飞扬。其实大家都知道强大的敌人并不容易抵御,刚刚聚集起来的民众队伍难以支撑长久。 况且支援的力量也不足以依靠,怎么能凭一己之力扫除敌人呢!敌军如熊熊烈火般气势汹汹地杀来,六七月间人们都人心惶惶。 苗栗山头、台安海边,西边有敌军水军,东边有敌军陆兵。几位英雄的生死难料,有的传说他们已经牺牲,有的传说还活着。不过生死对于他们而言都没有妨碍,活着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死了也是为国立下的烈士。我对着他们战斗的方向凭吊,写下这一首悲歌。

赏析

这首诗是为纪念台湾苗栗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吴、姜等英雄人物而作。开篇通过“兵气冲扶桑”等句,描绘出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的嚣张气焰,同时使用“哥舒翰”“张睢阳”的典故,表达了对当时没有得力将领坚守的遗憾。 诗中详细生动地刻画了徐、吴、姜等人的英勇形象,如对徐君换装作战、手持兵器冲锋陷阵的描写,以及姜君驱敌、吴君统领的景象,展现出义军的勇猛无畏。随后指出义军面临的艰难困境,“大敌未易禦”“援师不足恃”等点明了力量悬殊与支援匮乏的状况,暗示了这场战斗的悲壮结局。 “为猿、为鹤不可知”表达出对英雄生死的关切与忧虑,最后强调无论生死,他们都是国家的勇士,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敬意与悼念之情。整首诗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词质朴而有力,通过生动的描写与叙事,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

洪繻

洪繻,《枯烂集》九卷。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吴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