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怨歌

· 刘崧
我家承平住城郭,自从乱来徙村落。朝朝临河望烽火,只怕江船向南泊。 今年李寇打南乡,五更马蹄踏月光。小船载军大船马,旗头直捣珠林下。 乡夫捲地散如烟,哨马已过前山巅。尽杀丁男掳妇女,手麾牛羊雨中去。 前军出营后军续,昏夜抽刀草间宿。缚人先问窖中金,放火还烧陇头粟。 先锋最说姚府军,火伴却是州城人。全装尽作姚家扮,面目虽驯谁敢嗔。 人家兵过无遗物,万落千村总萧瑟。室庐灰烬盆盎空,只有田园将不得。 君不闻东邻一老叟,向来家业馀升斗。不论贱价卖花银,又向城中赎生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承平:太平。
  • 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邑。
  • 乱来:战乱发生。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 泊(bó):船靠岸;停船。
  • 捲(juǎn)地:形容人群像被卷起来一样快速散开。
  • 哨马:侦察巡逻的骑兵。
  • 丁男:成年男子。
  • 陇头:指田野。
  • 火伴:古代兵制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者为火伴。
  • 万落千村:形容众多的村落。
  • 升斗:容量单位,借指少量的粮食。
  • 花银:成色较纯的银子。
  • 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此处指被掳去的人口。

翻译

我家原本在太平时期住在城邑中,自从战乱发生后迁徙到了村落。每天早晨都到河边望着烽火,只害怕江上的船只向南边停靠。 今年李寇攻打南乡,五更时分马蹄踏着月光前行。小船载着军人,大船载着战马,旗头直接攻打到珠林下。 乡中的人们像烟一样快速地散开,侦察巡逻的骑兵已经越过前山的山顶。(敌军)杀光成年男子,掳走妇女,驱赶着牛羊在雨中离去。 前面的军队出营后,后面的军队继续跟上,在昏黑的夜里拔刀在草丛中住宿。捆绑人时先问地窖中的金银,放火烧掉田野中的谷物。 先锋的人最称赞姚府军,同伴却是州城的人。全部装备都装作是姚家的打扮,面容虽然温顺但谁敢嗔怪。 敌军经过的人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众多的村落总是一片萧瑟。房屋成了灰烬,盆罐都空了,只有田园没法被夺走。 您没听说过东边有一位老叟,向来家中有一些粮食。不管价钱多低都卖掉成色较纯的银子,又到城中赎回被掳去的人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通过“我家”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导致人们从城郭迁徙到村落,仍然无法躲避灾祸的情景。敌军的烧杀抢掠,使得乡村一片萧瑟,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诗中对敌军的暴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尽杀丁男掳妇女”“缚人先问窖中金,放火还烧陇头粟”等,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诗中也提到了一位老叟为了赎回被掳的人口,不惜贱卖粮食和银子,表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无奈和悲惨。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