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堵郎中画湘汉秋色图

· 刘崧
兵曹簿领困填委,忽见云山落尘几。 问君何意貌此图,湘汉萧萧秋色里。 长峰巨壑相参差,彷佛江行曾见之。 云中树色三百里,峡里猿声十二时。 古人今人不相见,江水依然净如练。 鱼凫窈窕接山川,云雨荒荒出台殿。 岸回路转枫林青,丹崖绀壁秋冥冥。 山童出扫涧上叶,客意已到松间亭。 登高望远心独苦,江阔霜清雁如雨。 九天飞瀑下香炉,万里归帆到鹦鹉。 我从前年来帝京,偶离蔬屩峨冠缨。 故园耕钓归未得,对此佳致空含情。 茅堂远在珠林下,安得从君问图写。 九衢尘动五更风,又趁鸡鸣逐朝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填委:纷集;堆积。
  • (hè):坑谷,深沟。
  • 参差(cēn cī):不齐貌。
  • 彷佛:同“仿佛”,似乎,好像。
  • :白色的熟绢。
  • (fú):水鸟,俗称“野鸭”。
  • (yǎo)(tiǎo):形容体态美好。
  • (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
  • 冥冥:昏暗的样子。
  • (juē):草鞋。
  • 九衢(qú):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翻译

兵曹的文书簿册繁多,让人困扰,忽然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峦仿佛落在了桌几上。 我问您为何描绘这幅图,原来是湘汉之地在萧萧的秋色之中。 长长的山峰和巨大的沟壑相互交错,似乎我在江行时曾见到过。 云雾中的树木绵延三百里,峡谷里的猿声一天十二时都能听到。 古人与今人不能相见,但江水依然像白色的熟绢一样纯净。 鱼凫的故乡与山川相接,云雨迷蒙中古老的台殿若隐若现。 岸边道路回转,枫林呈现出青色,红色的山崖和黑色的山壁在秋日里显得昏暗。 山中的童子出去清扫涧水上的树叶,游客的心意已经到了松间的亭子。 登高远望,心中独自愁苦,江面广阔,霜色清白,大雁如细雨般密集。 九天之上的飞瀑从香炉峰倾泻而下,万里之外的归帆驶向鹦鹉洲。 我从前年来到京城,偶尔离开草鞋和峨冠博带的官场生活。 故乡的耕田钓鱼之事未能实现,面对这样的美景空有情感。 茅草屋远在珠林之下,怎能跟您请教如何描绘这图画呢。 繁华街市上尘土飞扬,五更的风在吹动,又要趁着鸡鸣去追逐早朝的马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着一幅湘汉秋色图所发的感慨。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在繁忙的事务中看到这幅画时的惊喜。随后,通过对画中景色的描绘,如长峰巨壑、云中树色、峡里猿声等,展现出湘汉地区秋色的壮丽和神秘。诗中还提到古人今人的隔绝以及江水的永恒,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接着,画面转向岸回路转的枫林、丹崖绀壁,以及山童扫叶、客意松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后面几句,作者联想到自己来到京城后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耕钓生活的向往和对眼前美景的无奈之情。最后,诗以繁华街市的尘土和早朝的忙碌作结,与前面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画中景色的生动描绘,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思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