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遵道石林秋思图为刘元善赋

· 刘崧
李侯昔牧黄岩州,骑马日向黄岩游。 黄岩山下多水竹,五月海气凌清秋。 李侯为政百不忧,濯缨日寻南涧流。 兴来往往挥翰墨,点染毫末成沧洲。 此图精妙不易得,非子好怀谁见收。 卷舒不穷寻丈间,岂止百里盘绸缪。 青山欲尽乱石出,赤岸正隔重沙幽。 星芒堕地觉书立,玉气穿林疑夜浮。 枫楠偃蹇皮半蚀,丛灌苯尊枝相樛。 长松或拥翡翠幰,曲蔓亦罥珊瑚钩。 深岩欲雨雷电入,古路无人魑魅愁。 峰回坂折见修竹,万箨摇动寒萧飕。 仙娥鼓瑟环佩合,壮士临轩戈戟遒。 云巢隐隐出猿狖,雨叶渺渺啼钩辀。 天台雁荡日落外,湘水苍梧天尽头。 风烟满眼入惨淡,霜露在野行夷犹。 乃知托兴属幽远,苦心拂郁奋独抽。 当家父子风格好,似此更以神情优。 只今海内重寸纸,光价岂止琳与璆。 平生爱画少真迹,见此令我消烦忧。 秘书内府那得致,愿子慎藏思蓟丘。 乾坤浩荡文物远,呜呼李侯今罕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治理。
  • 黄岩州:地名。
  • 海气:海面的雾气。
  • :逼近。
  •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 百不忧:形容治理有方,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 濯缨: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此处指在水中游玩。
  • 南涧流:南面山涧的流水。
  • 翰墨: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
  • 沧洲:滨水的地方。常喻指隐士的居处。
  • 卷舒:卷起与展开。
  • 寻丈: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间的长度。
  • 绸缪:形容缠绵的样子,这里指景物相互交织。
  • 偃蹇:高耸。
  • :损伤,亏缺。
  • 苯尊(běn zūn):草丛茂盛的样子。
  • 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
  • 幰(xiǎn):车上的帷幔。
  • 曲蔓:弯曲的藤蔓。
  • 罥(juàn):挂。
  • 魑魅(chī mèi):传说中山川间的鬼怪。
  • 萧飕:形容风吹竹子的声音。
  • 猿狖(yuán yòu):猿猴。
  • 钩辀(gōu zhōu):鹧鸪鸣声。
  • 光价:荣耀的名声。
  • :美玉。
  • 璆(qiú):美玉。
  • 夷犹:迟疑不前的样子。

翻译

李侯过去治理黄岩州时,常常骑马去黄岩游玩。黄岩山下有很多水竹,五月时海面的雾气逼近,使得秋天更加明净爽朗。李侯治理政事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他常去南涧的流水边游玩,以保持高洁的品性。兴致来了往往挥笔作画,用细微的笔触描绘出如隐士居处般的美景。 这幅图精妙得难以获得,若不是您有这样的好情怀,谁能收藏到呢?在不过寻丈的画卷间展开与卷起,展现的景象岂止是百里之间景物的缠绵交织。青山似乎到了尽头,乱石突兀而出,赤岸正好被重重沙岸隔开,显得幽静。星星的光芒落下,让人感觉书册立在那里,玉气穿过树林,让人怀疑是夜晚的雾气飘浮。 枫树和楠树高耸,树皮有一半被损伤,丛生的灌木丛草丛茂盛,树枝相互弯曲交错。高大的松树有的像是拥着翡翠的车帷幔,弯曲的藤蔓也像是挂着珊瑚钩子。深山岩谷中仿佛要下雨,雷电就要进入,古老的道路上没有人,只有鬼怪让人发愁。山峰回环,山坡曲折,能看到修长的竹子,万千竹笋摇动,发出寒冷的萧萧声。 仙娥弹着瑟,环佩相碰发出声响,壮士站在屋前,手中的戈戟刚劲有力。云巢隐隐约约,有猿猴出没,雨打树叶,传来渺渺的鹧鸪鸣声。天台和雁荡山在日落之处,湘水和苍梧山在天的尽头。风烟满眼,景色变得惨淡,霜露在野外,我行走时迟疑不前。 由此可知,这幅画寄托的意趣属于幽静深远,苦心摆脱忧郁,奋力独自展现。当家的父子风格很好,像这样的画作更是在神情上更为优越。如今海内看重每一寸纸,这幅画的荣耀名声岂止是像美玉那样珍贵。我平生喜爱绘画,但少有真迹,见到这幅画让我消除了烦恼和忧愁。秘书内府哪里能得到这样的画作呢,希望您谨慎收藏,想想蓟丘。天地广阔,文物久远,唉,像李侯这样的人如今少有匹敌。

赏析

这首诗是对李遵道《石林秋思图》的赞美以及对其作者的钦佩。诗中先描述了李侯治理黄岩州时的闲适生活以及他的高雅情趣,为后面描写画作做铺垫。接下来详细描绘了画中的各种景象,如山水、树木、人物、动物等,展现出画面的丰富和精妙。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画中的景色,感受到其中的意境。诗中还表达了对这幅画的珍视和对李侯艺术造诣的高度评价,认为这幅画不仅在技艺上精湛,更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将绘画艺术与诗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