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行美达监州

· 刘崧
圣王端居总四夷,黄河妥帖东南驰。 明明政化若流水,祸乱之梗谁阶基。 咄哉事变异往昔,簧鼓邪说非寒饥。 嚣然挟兵起田里,诛杀长吏为妖魑。 绛缯烈火照山谷,摧陷焚劫何纷披。 绝淮渡江徇荆楚,千里一槩同倾危。 汉江宫树三月赤,黄鹤低逐南飞鸱。 达官贵人履霜露,宝玦夜堕珊瑚枝。 荒山日落骐骥病,极浦天寒鸿雁悲。 南平百里据平衍,岂有险阻当城池。 红尘一骑传警急,白日万口悲流离。 我侯世臣之子孙,出监兹郡贞而慈。 愤呼歘起艰危际,挥斥义勇如家儿。 指天出誓肝胆露,飒爽风吹玄武旗。 内防外拒张筹策,恩义结民民感之。 鼓声彻云战斗出,往有死志无生期。 坐开黄堂受俘馘,太守自拥将军麾。 风霆气震随阖辟,泰华壁立无偏欹。 旗旄不动晚色净,刀剑错出天光垂。 帐前眈眈立虎兕,府中矫矫趋熊罴。 苍茫杀气薄云汉,鹰隼奋击当其时。 龙洲沙平万马集,草中白骨高于坻。 穷冬霰雪自摧厉,晴日柳梅俱华滋。 此邦不随风景异,阖郡实荷贤侯私。 上连崆峒倚南极,下决淦水开东陲。 风尘岂止廿四郡,平原义士真吾师。 褒功会蒙天子诏,颂德早见邦人祠。 我瞻四方何蹙蹙,经济允藉英雄姿。 时平抚事增太息,再歌忆昔陈苦词。 意长歌短不自己,太史万一观民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妥帖(tuǒ tiē ):稳当,合适。
  • 政化:政治和教化。
  • (gěng):植物的枝或茎,这里指祸乱的根源。
  • 阶基:台阶,这里指导致祸乱的基础。
  • 咄哉(duō zāi):表示慨叹或惊诧。
  • 簧鼓(huáng gǔ):用动听的言语迷惑人。
  • 邪说:不正当的议论、主张。
  • 嚣然(xiāo rán):扰攘不宁的样子。
  • (xùn):通“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死,这里指向某地进军。
  • (gài):同“概”,大略,一律。
  • (chī):古书上指鹞鹰。
  • (xū):快速。
  • 阖辟(hé pì):开合,这里指战斗的激烈变化。
  • 偏欹(piān qī):偏向一边,倾斜。
  • 眈眈(dān dān):形容眼睛注视的样子。
  • 矫矫(jiǎo jiǎo):勇武的样子。

翻译

圣明的君王安稳地统治着四方夷族,黄河稳稳地向东南奔流。政治教化清明如流水般顺畅,那祸乱的根源是谁造成的呢?哎!如今事情变得和往昔不同了,那些蛊惑人心的邪说并非因为饥寒而起。那些人喧闹地在田野中起兵,诛杀长官,成为妖邪之人。红色的丝绸和烈火照亮山谷,摧毁陷没、焚烧劫掠,多么纷乱。他们渡过淮河,渡过长江,向荆州、楚地进军,千里之地一概都陷入倾危之中。汉水畔的宫树在三月变得火红,黄鹤低空追逐着向南飞的鹞鹰。达官贵人在霜露中奔走,珍贵的玉佩夜晚坠落在珊瑚枝上。荒山中太阳落下,骏马生病,遥远的水边天气寒冷,鸿雁悲哀。南平城有百里之地,地势平坦,难道这里的城池会有什么险阻吗?红尘中一骑传来紧急警报,白天里万人悲叹流离失所。我是世代为臣的子孙,出来监管这个郡,正直而仁慈。在艰难危险的时刻愤怒呼喊迅速起身,指挥义勇之士如同自家儿郎。指着天空发誓,肝胆显露,飒爽的风吹动着玄武旗。对内防守,对外抵御,筹划策略,用恩义团结百姓,百姓感激他。鼓声响彻云霄,战斗开始,去时抱着必死的决心,没有求生的期望。坐在打开的公堂中接受俘虏和被割下的左耳,太守自己拥着将军的大旗。风声、雷声、气势震撼,随着战斗的开合,泰山、华山像墙壁一样耸立,没有偏向倾斜。旗帜不动,傍晚景色明净,刀剑交错,天光垂下。帐前如虎兕般凶狠地站立着,府中如熊罴般勇武地奔走。苍茫的杀气逼近云霄,鹰隼奋勇搏击正当其时。龙洲的沙地平坦,万马聚集,草丛中的白骨堆积得比土丘还高。深冬的霰雪自我摧残,晴天时柳梅都开花生长。这个地方不会随着风景的不同而改变,全郡实在是承受了贤能太守的恩情。向上连接崆峒山,依靠着南方的极点,向下决定淦水,开拓东方的边境。战乱不止二十四郡,平原义士真是我的老师。褒奖功绩会得到天子的诏令,歌颂美德早晚会在百姓的祠庙中见到。我远望四方,为何忧愁不安,经世济民确实要依靠英雄的姿态。时世太平,处理事情时却增添了叹息,再次歌唱回忆往昔,陈述痛苦的词句。情意绵长,歌声短促,不能自已,希望太史万一能看到这首反映百姓的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带来的灾难,以及一位贤能的太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境安民的事迹。诗中先写圣王统治下的太平景象以及祸乱的产生,对比鲜明,突出了祸乱的严重性。接着详细描述了战乱的惨状,如“绛缯烈火照山谷,摧陷焚劫何纷披”“荒山日落骐骥病,极浦天寒鸿雁悲”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然后叙述了太守的英勇和智慧,“愤呼歘起艰危际,挥斥义勇如家儿”“内防外拒张筹策,恩义结民民感之”,展现了他的担当和领导能力。诗中还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胜利的场景,如“风霆气震随阖辟,泰华壁立无偏欹”“旗旄不动晚色净,刀剑错出天光垂”等,烘托出紧张而壮烈的气氛。最后表达了对太守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期望,以及作者对时世的感慨。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语言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