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年民有弃子于江者诗以寄哀

· 刘崧
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 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 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 终然两存难,何以共忧恤。 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 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 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 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凶年:荒年。
  • 忧恤(yōu xù):忧虑体恤。
  • (dài):宽恕,宽限。

翻译

父母和子女的骨肉亲情难道不亲密吗?然而没有食物,就难以尽到父母的恩情。抱着孩子将其丢弃到水中,哭声刚出口又被强咽下去。母亲饥饿得骨髓都干枯了,孩子饥饿得眼眶都凸出来了。最终要想母子两人都存活实在困难,又能用什么办法来共同忧虑和体恤呢?岁月不会宽容我们,恩爱从此就分开了。我自己死尚且还可以忍受,孩子的啼哭却怎能再听闻。孩子的啼哭怎能再听闻,江水浩浩荡荡地流淌着。不忍心回头去看,怀着悲痛进入秋天的草丛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荒年中,一个悲惨的场景:父母由于饥饿,无奈地将孩子抛弃到江中。诗中通过对母亲和孩子饥饿状态的描述,以及母亲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灾荒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悲惨命运。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悲哀和绝望。“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这句,用极其简洁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了饥饿的严重程度,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则进一步突出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最后,诗人以“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结尾,将悲痛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对这场人间悲剧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