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中延李本宁先生同集承见赠四章答和如数
江左富才华,佳丽称自昔。
文人几代兴,词章稍赫奕。
沈谢既相雄,颜鲍俱挺出。
终焉匪国桢,绮靡亦何益。
道丧千载馀,谁与振芳迹。
大明甫中天,应运多贤硕。
斯文乃在兹,起衰济其溺。
后进有师承,努力追前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 佳丽:指美丽的人或事物,这里指优秀的文学人才。
- 赫奕:(hè yì)显著盛大的样子。
- 沈谢:指南朝宋文学家沈约和谢灵运。
- 颜鲍:指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和鲍照。
- 国桢(guó zhēn):国家的支柱,这里指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 绮靡(qǐ mí):华丽而浮艳。
- 道丧:道德沦丧。
- 中天:高空中,后用来形容盛世。
翻译
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向来富有才华,优秀的文学人才从古时候就被称道。 几代文人兴起,他们的词章颇为显著盛大。 沈约和谢灵运相互称雄,颜延之和鲍照也都脱颖而出。 然而最终他们并非是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人才,华丽浮艳又有什么益处呢? 道德沦丧已经一千多年了,谁来重振美好的风尚呢? 大明朝刚刚如日中天,顺应时运出现了许多贤能的才俊。 文化和教育就在这里,要振兴衰落的风气,拯救沉溺的现状。 年轻的后辈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应该努力追赶前人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首先回顾了江左地区过去的文学辉煌,列举了沈约、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文学大家,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的绮靡之风,并认为这种风格对国家无益。接着,诗人感慨道丧已久,希望有人能够重振美好的风尚。随后,诗人看到了明朝的兴盛,认为此时出现了许多贤能之士,文化教育有望得到振兴。最后,诗人鼓励后辈们以贤能之人为榜样,努力追赶前人的成就。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也有对当下的期望和鼓励,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和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