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宪俞子奏最上京诗以送之

秋江秋水清,秋空秋月明。 肃肃霜台客,水月随之行。 明月照子襟,清江濯子缨。 况值清明时,皇路无险倾。 清心以明德,劳谦有终吉。 佝偻走循墙,家庭有遗则。 于己无胜心,于物无德色。 何以上功最,谦者德之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肃肃:严肃恭敬的样子。
  • 霜台:指御史台,古代的监察机构。
  • :古代帽子上的带子。
  • 皇路:指国家的道路,比喻国家的政治状况。
  • 劳谦:勤劳而谦虚。
  • 佝偻:弯腰驼背的样子。
  • 循墙:沿着墙壁走,比喻谨慎小心。
  • 德色:指因有德行而显露出的神色。

翻译

秋天的江水清澈,秋天的天空月光明亮。 严肃恭敬的御史台官员,随着水月一同前行。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你的衣襟,清澈的江水洗涤着你的帽带。 何况正值清明时节,国家的道路没有险阻。 保持清心以彰显德行,勤劳谦虚终将带来吉祥。 弯腰驼背地沿着墙壁行走,家庭中有着遗留下来的准则。 对自己没有胜过他人的心态,对外界没有因德行而显露的神色。 如何能取得最高的功绩,谦虚是德行的增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秋水、秋空、秋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氛围。诗中的人物形象是严肃恭敬的御史台官员,他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勤劳谦虚的美德。诗人通过对比清明时节的平和与御史台官员的谦逊,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德行和谦虚品质的推崇。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