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学生蔡羽归洞庭山
昔我游太湖,欲访洞庭山。
匪为爱僻绝,自古多隐贤。
翠壁浮大泽,洪涛卷高天。
道阻不可致,怅望二十年。
蔡生从予游,秀出西山巅。
爱之如爱山,神爽超尘凡。
虚无指归路,渺渺在云间。
为我卜角里,先扫茅公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匪为:并非因为。
- 隐贤:隐居的贤人。
- 翠壁:青翠的山壁。
- 大泽:大的湖泊。
- 洪涛:汹涌的波涛。
- 高天:高远的天空。
- 道阻:道路阻隔。
- 怅望:失望地远望。
- 秀出:出众,突出。
- 西山巅:西山的顶峰。
- 神爽:精神爽朗。
- 超尘凡:超越尘世。
- 虚无:空虚无物。
- 指归路:指示归途。
- 渺渺:遥远的样子。
- 云间:云中,比喻高远的地方。
- 卜角里:卜算隐居之地。
- 茅公坛:茅山道士的祭坛。
翻译
昔日我游历太湖,想要探访洞庭山。并非因为喜爱那里的偏僻绝美,而是自古以来那里多有隐居的贤人。青翠的山壁矗立在大湖之中,汹涌的波涛似乎能卷起高远的天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我失望地远望了二十年。蔡羽生跟随我游学,他的才华在西山的顶峰上显得尤为突出。我爱他如同爱那山,他的精神爽朗,超越了尘世。他为我指示了归途,那归途遥远,仿佛在云间。他为我卜算了一个隐居之地,先清扫了茅山道士的祭坛。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憧憬。诗中,“翠壁浮大泽,洪涛卷高天”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象,而“道阻不可致,怅望二十年”则抒发了诗人因道路阻隔而无法到达的遗憾。后文通过对蔡羽生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才华横溢之人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厚情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翼励侄节夫茂夫秀夫洁夫兄弟同居共爨诗以引之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宋有台中丞抚蜀 》 —— [ 明 ] 湛若水
- 《 舟中即席和答何艮所明府 》 —— [ 明 ] 湛若水
- 《 吊厓次邓念斋韵兼呈何善山大尹诸君 》 —— [ 明 ] 湛若水
- 《 除夕 》 —— [ 明 ] 湛若水
- 《 赠谢生显归祁门 》 —— [ 明 ] 湛若水
- 《 至清溪观潮水山灵泉作 》 —— [ 明 ] 湛若水
- 《 贺魁峰曹先生七十七寿诞诗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