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宝峰寺

秋深天气肃,雨馀亭馆凉。 逍遥登梵阁,寂寞坐僧房。 地高天宇空,云露沾衣裳。 虚磬发林杪,传灯泛云光。 端居疑寂灭,感节故悲伤。 色空云同体,根尘何必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梵阁:佛寺中的楼阁。
  • 虚磬:空灵的磬声。
  • 林杪:树梢。
  • 传灯:佛教用语,意指传承佛法,如同传递灯火。
  • 色空:佛教术语,色指物质现象,空指无实体。
  • 根尘:佛教术语,指感官与外界的接触。

翻译

深秋时节,天气肃穆,雨后亭馆显得格外凉爽。我悠闲地登上佛寺的楼阁,然后静坐在僧房中。这里地势高远,天空显得格外空旷,云间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空灵的磬声从林梢传来,传递佛法的灯火在云间泛起光芒。我静坐在此,仿佛感受到了寂灭的境界,因时节的变迁而感到悲伤。色与空本是一体,感官与外界的接触又何必忘却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在佛寺中的所感所悟。通过“秋深天气肃,雨馀亭馆凉”等句,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虚磬发林杪,传灯泛云光”等句,巧妙地运用佛教元素,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哲理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