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病不寝而作

溪莲水晶秀,结子心独苦。 抚己良自惜,不若忘忧草。 昨忻菽水欢,今病心如捣。 肺肝倘可疗,岂但慕割股。 肝肺亦已摧,安得悲速老。 老态发日逼,发白心转赤。 暮暮与朝朝,左右进药食。 食苦谁能甘,食甘谁能释。 视膳古为孝,一气共忻戚。 何日上高堂,彩衣奉颜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īn):欢喜,高兴。
  • 菽水 (shū shuǐ):指普通的饮食。
  • (dǎo):此处指心烦意乱,如同被捣碎。
  • 肺肝 (fèi gān):比喻内心。
  • 割股 (gē gǔ):古代有孝子割股肉为父母治病的传说,比喻极度的孝心。
  • (cuī):破坏,损伤。
  • 彩衣 (cǎi yī):指孝顺的行为,源自古代孝子穿彩衣娱亲的故事。

翻译

溪边的莲花在水晶般的水中显得格外秀丽,结出的莲子心中却独含苦涩。 我深感自己的不幸,真希望自己能像忘忧草一样无忧无虑。 昨天还欢喜地享受着简单的饮食之乐,今天却因母亲的病痛而心如刀绞。 如果内心的痛苦可以治愈,我岂止是羡慕那些割股疗亲的孝子。 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我怎能不悲叹自己迅速老去。 老去的迹象日益逼近,我的头发变白,但心却变得更加炽热。 日复一日,我早晚都在为母亲准备药食。 药食虽苦,谁能真正甘之如饴?即使是甜食,又有谁能真正释怀? 古人视侍奉父母为孝,我们共同分享着喜怒哀乐。 何时才能回到高堂之上,穿上彩衣,以孝顺的行为来侍奉父母的容颜。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病重的深切忧虑和无尽的孝心。诗中,“溪莲水晶秀,结子心独苦”以莲花的美丽与莲子的苦涩对比,隐喻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后文通过“菽水欢”与“心如捣”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母亲病情的焦虑。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孝顺的向往和对母亲早日康复的期盼,展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孝道精神。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