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 左布政:古代官职名,布政使的别称,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
- 鴻居:诗中人物的别号。
- 儒臣:指有学问的官员。
- 赤子:原指初生的婴儿,这里比喻百姓。
- 南诏:古代国名,位于今云南一带。
- 西铭:指《西铭》,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著作,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觉后知:指在实践中领悟道理。
- 宾幕:指官员的幕僚。
- 公堂:官府的大堂。
- 午阴:正午的树荫。
- 寿域:比喻长寿的境地。
- 苍生:指百姓。
- 称觞:举杯祝酒。
翻译
五十岁的儒学官员,两鬓已染上丝丝白发,全因心中牵挂着百姓的冷暖饥寒。 在南诏之地推行教化,使之与中国无异,通过《西铭》的教诲,让人在实践中领悟道理。 幕僚们围绕的梅花早早地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而公堂上的柏树在正午时分投下迟迟的树荫。 共同祈愿进入长寿的境地,这是百姓的心愿,举杯祝酒岂只是我个人的私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儒学官员,他虽已五十岁,但仍心系百姓,致力于教化与治理。诗中通过“赤子切寒饥”、“化行南诏同中国”等句,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教化之功。同时,通过“宾幕梅花春意早”和“公堂柏树午阴迟”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官员的坚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官员长寿的祝愿,以及这不仅是个人愿望,更是百姓共同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儒学官员的敬仰和对百姓福祉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