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义庄感旧而作

遵河过义庄,忆昔史子贤,三以义让业,附郭二顷田。 养贤为国桢,有功人不然。又闻溧阳谣,赈饥破什千。 焚券公煤山,允殖王所天。有功蒙不韪,养贤以殖氓。 贪夫多灭义,反为世人怜。三代直道行,天运亦何愆? 嗟亦已焉哉,问天天不言。矢时告来裔,感义同勉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遵河:沿着河流。
  • 义庄:古代为救济族人、培养子弟读书而设立的机构。
  • 史子贤:人名,可能指历史上的贤人或作者所知的贤人。
  • 附郭:靠近城郭。
  • 顷田: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 养贤:培养贤才。
  • 国桢:国家的栋梁。
  • 溧阳谣:溧阳地区的民谣。
  • 赈饥:救济饥荒。
  • 什千:形容数量多。
  • 焚券:烧毁债券,指免除债务。
  • 公煤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允殖:允许繁衍,指允许人民安居乐业。
  • 王所天:指君王的恩泽。
  • 不韪:不以为然,不赞同。
  • 殖氓:繁衍百姓。
  • 贪夫:贪婪的人。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 直道:正直的道路。
  • 天运:天命,天意。
  • 何愆:何罪,何过失。
  • 矢时:及时。
  • 来裔:后代。
  • 勉旃:勉励。

翻译

沿着河流走过义庄,回忆起昔日的史子贤,他三次以义让出家业,靠近城郭有二顷田地。他养育贤才为国家栋梁,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有功。又听到溧阳的民谣,他救济饥荒花费了大量钱财。在公煤山烧毁债券,允许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君王的恩泽。虽然有功,但人们并不赞同,他养育贤才以繁衍百姓。贪婪的人常常毁灭义行,反而被世人怜悯。夏、商、周三代的正直道路,天命又有什么过失呢?唉,已经过去了,问天,天也不回答。及时告诉后代,感慨义行,共同勉励。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忆史子贤的义行,表达了对义行的赞美和对贪婪的批判。诗中,“史子贤”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位无私奉献、养贤为国的贤人,他的行为虽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诗人通过对史子贤的回忆,反思了当时社会对义行的忽视和对贪婪的宽容,呼吁人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史子贤的义行,共同勉励,为社会的正义和进步做出贡献。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义行的崇高敬意和对社会正义的深切呼唤。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