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石翁墓三首

哲人久已逝,山水有遗光。 履地益怀人,况此埋玉乡。 登山勿采松,采之恐枝伤。 临水勿汲源,汲之流不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哲人:指有智慧和道德的人。
  • 履地:脚踏实地,指身处某地。
  • 埋玉乡:比喻贤人或才子的墓地。
  • 汲源:从水源取水。

翻译

智者已经离世,但山水间仍留有他的光辉。 当我脚踏实地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更加怀念那位已故的贤人,更何况这里是他的安息之地。 登山时不要采摘松树,采摘可能会伤害到树枝。 靠近水源时不要汲取源头的水,汲取会使水流不再长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智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墓地的敬仰。诗中,“哲人久已逝,山水有遗光”描绘了智者虽逝,但其精神影响犹存,如同山水间永恒的光辉。后两句通过“履地益怀人”和“况此埋玉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怀念之情,将智者的墓地比作“埋玉乡”,显示了对其高贵品质的赞誉。最后两句以登山不采松、临水不汲源为喻,告诫人们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也隐喻了对智者精神的传承和保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智者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