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十一月十六日长至有感

吟须再见一茎霜,愁思应随一线长。 月色也从今夜减,酒怀争似少年狂。 海榴漫说偏多子,乔木谁怜隔异乡。 好是浮名归未得,十年辛苦尚为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至:指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 吟须:指吟诗时捻须的动作,这里借指吟诗。
  • 一茎霜:比喻白发。
  • 一线长:指冬至后,白昼开始逐渐变长,这里比喻愁思也随之增长。
  • 海榴:即石榴,因其多子而比喻子孙众多。
  • 乔木:高大的树木,常用来比喻家族或国家的根基。
  • 争似:怎似,如何比得上。
  • 少年狂:年轻时的豪放不羁。
  • 浮名:虚名,指不切实际的名声。
  • 尚为郎:仍然是一个郎官,指官职低微。

翻译

再次吟诗时,发现又多了一根白发,愁思似乎随着冬至后白昼的增长,也变得越来越长。月色从今夜开始逐渐减弱,而我的酒兴却怎么也比不上年轻时的豪放。尽管石榴多子,但谁又会去怜悯那些隔着异乡的高大树木呢?虚名终究难以得到,十年的辛苦努力,我仍然只是一个低微的郎官。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一茎霜”和“一线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痕迹和愁思的增长。后两句通过对月色和酒兴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结尾处,诗人对浮名和官职的无奈,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