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风月代券付洪子歌
武夷风月与人同,光霁之体无彼我、无终穷。宇宙充塞,流行大通。
风月阅人知多少,人不见风月之始终。尧舜亦在光被中,回视浮云点太空。
千古此明月,万古此清风。风来无迹,月去无踪。口不可授神可融,回也卓尔末由从。
武夷风月匪衣钵,以付洪子得其宗。得之衣钵亦无有,老拳槌碎还穹窿。
辛丑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书于胥江舟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光霁 (guāng jì):明亮的景象。
- 充塞 (chōng sè):充满,填满。
- 光被 (guāng bèi):光芒覆盖。
- 卓尔 (zhuó ěr):卓越,突出。
- 末由 (mò yóu):无法,没有途径。
- 衣钵 (yī b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给弟子的袈裟和钵,后泛指师徒间传授的知识或技能。
- 穹窿 (qióng lóng):天空,高远的天空。
翻译
武夷山的风月与人们共享,那明亮的景象没有你我之分,也没有尽头。宇宙间充满了这种景象,它广泛传播,无所不通。 风月见证了多少人的来去,人们却看不见风月的起始和终结。尧舜这样的圣人也在这种光芒的覆盖之下,回头看那些浮云点缀在广阔的天空。 千古不变的是这明月,万古长存的是这清风。风来时无迹可寻,月去时无踪可觅。这些无法用言语传授,只能用心神领会,卓越而无法追随。 武夷山的风月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传授给了洪子,他掌握了其精髓。即使得到了传承,也并非真正拥有,最终还是要将一切归还给高远的天空。 辛丑年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在胥江的舟中写下这首诗。
赏析
这首作品以武夷山的风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诗中,“光霁之体无彼我、无终穷”描绘了风月的普遍与永恒,而“尧舜亦在光被中”则暗示了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风来无迹,月去无踪”的描绘,诗人强调了风月的无形与不可捉摸,最终以“老拳槌碎还穹窿”表达了万物归一、回归自然的哲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与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送大司成陈琴溪之南雍 》 —— [ 明 ] 湛若水
- 《 过清溪黄太学生绣绪宸谈异泉之胜作此以为他时往观卜筑之张本 》 —— [ 明 ] 湛若水
- 《 贺明府林敦所先生六十一华诞歌 》 —— [ 明 ] 湛若水
- 《 题扇赠郭平川太守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赠地官大夫丹山子赵君迁曲靖太守诗 》 —— [ 明 ] 湛若水
- 《 送杨郡博周君迁河阴掌教 》 —— [ 明 ] 湛若水
- 《 武溪吟 》 —— [ 明 ] 湛若水
- 《 何古林别后有怀用前韵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