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大司成吕泾野先生之京诗
揽辔即长途,立马凤城隅。踟躇问赠言,赠言足闻欤。
吾闻虚受人,所以实若虚。君看大海水,万壑皆争趋。
又看大空广,万物皆含敷。大禹拜昌言,舜善与人俱。
夫子三人行,商也亦起予。我生之初似太虚,我生之后形骸拘。
昔为天上云,今为井中鱼。圣途万里远,君乘千里驹。
追风与逐电,淩厉信所如。璧水照心圆,皋比拥高居。
三千青衿子,六馆春风初。岂无起予者,温故维新图。
敩学贵知新,不尽世师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揽辔(lǎn pèi):握住缰绳,准备出发。
- 凤城:指京城。
- 踟躇(chí ch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虚受:虚心接受。
- 实若虚:内心充实却表现得虚心。
- 壑(hè):山谷。
- 含敷:包容,涵盖。
- 昌言:正直的言论。
- 起予:启发我。
- 太虚:天空,比喻心胸开阔。
- 形骸(xíng hái):身体,指受到世俗束缚。
- 井中鱼:比喻受限,无法自由。
- 淩厉(líng lì):形容气势猛烈。
- 璧水:指清澈的水,比喻学问。
- 皋比(gāo bǐ):高座,指学者的位置。
- 青衿(qīng jīn):指学生。
- 六馆:指国子监的六个学馆。
- 敩学(xiào xué):教导学习。
翻译
握住缰绳,踏上漫长的旅程,停在京城的角落。犹豫不决地询问赠言,赠言足以听闻吗? 我听说虚心接受他人,所以内心充实却表现得虚心。你看大海的水,万条山谷都争相流入。 再看广阔的天空,万物都能包容。大禹拜谢正直的言论,舜也善于与人共事。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商也启发了我。我出生时心胸如天空般开阔,出生后却被身体所束缚。 昔日如天上的云,今如井中的鱼。圣人的道路万里遥远,你乘坐千里马。 追逐风和电,气势猛烈地前行。清澈的学问照亮心灵,高座上拥抱着高深的学问。 三千名学生,六馆中春风初起。难道没有启发我的人吗?温习旧知,追求新知。 教导学习贵在创新,不满足于世间的模式。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赠给吕泾野的,表达了对吕泾野的敬仰和对其学问的赞美。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吕泾野的学识渊博和胸怀广阔,如大海和天空般包容万物。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创新的重视,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必要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市桥道中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九思九歌 》 —— [ 明 ] 湛若水
- 《 答罗生郡从白鹿洞来问所疑 》 —— [ 明 ] 湛若水
- 《 题曹宁波太守语所藏吕泾野八分书大科训规因以赠之 》 —— [ 明 ] 湛若水
- 《 答江山何伦柴惟道徐贤三生问自然之说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张公度尹贺县 》 —— [ 明 ] 湛若水
- 《 甲午元宵予奉会于池亭承诸公乘雪见过分得五言绝句体四首因以奉谢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
- 《 舟至西南将还甘泉先如西樵以观云谷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