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癸酉下第还里后作四首
儒生困寒饿,侘傺恒嗟吁。
国家钟鼎养,岂以供尔娱。
艰难求俊彦,将使忧患纾。
假尔十万师,手握铜虎符。
风尘满河洛,自信能平无。
不如安尔分,从我持犁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崇祯(chóng zhēn):明朝末年的年号,指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的年号。 癸酉(guǐ yǒu):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标记年份。 儒生(rú shēng):指儒家学者,儒家门徒。 侘傺(chà wěi):形容贫困潦倒的样子。 钟鼎(zhōng dǐng):古代帝王用来祭祀的大钟和大鼎。 俊彦(jùn yàn):才华出众的人。 铜虎符(tóng hǔ fú):古代官员的身份证明,形状像虎的铜牌。 河洛(hé luò):指黄河和洛河,古代中国的两大河流。
翻译
明朝末年,我写了四首诗。 儒家学者们在贫困中挣扎,悲叹不已。 国家拥有珍贵的钟鼎,岂能用来取悦你们。 我们艰难地寻找才华横溢的人,希望能减轻忧虑。 如果你有十万军队,手握着铜制的虎形身份证明。 风尘满布黄河和洛河,我相信能够平定一切。 不如安心耕种,与我一起持着犁和锄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儒家学者们的困境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诗人表达了对才华人才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国家摆脱困境。诗中通过对国家拥有的珍贵物品和对才华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人才的珍视。最后,诗人提出了务实的建议,认为安心耕种比起战乱更有意义。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才的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