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中丞桐乡阡迁祔有旨赐碑名肇文开善有诗次韵
公家阡表似泷冈,总为能文补舜裳。
龙耳当承天子问,龟趺重表郑公乡。
异时将相宁无种,此举邦家亦有光。
想见丹书映丛桂,淮南无地著秋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马伯庸:人名,元代官员。
- 中丞: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
- 桐乡阡:指马伯庸的墓地。
- 迁祔:指将墓地迁移并合葬。
- 有旨:有皇帝的旨意。
- 赐碑名:赐予墓碑的命名。
- 肇文:开始撰写碑文。
-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作诗。
- 泷冈:地名,指马伯庸的故乡。
- 补舜裳:比喻为国家做出贡献。
- 龙耳:指墓碑上的装饰,象征尊贵。
- 龟趺:指墓碑的基座,象征长寿和稳固。
- 郑公乡:指郑国的故地,这里比喻马伯庸的故乡。
- 丹书:指皇帝的诏书。
- 丛桂:指墓地周围的桂树,象征高贵和荣誉。
- 淮南:地名,这里指马伯庸的故乡。
- 秋香:指秋天的香气,这里比喻马伯庸的声誉和影响。
翻译
马伯庸中丞的墓地迁移合葬,得到了皇帝的旨意,赐予了墓碑的命名,并开始撰写碑文。我依照原诗的韵脚作诗。
公家的墓地如同泷冈,总是因为能文而补足了舜的衣裳。墓碑上的龙耳装饰,承载着天子的询问,龟趺基座再次彰显了郑公的故乡。
在未来的时代,将相难道没有后裔吗?这样的举动也是国家的荣耀。可以想象到皇帝的诏书在丛桂树下闪耀,淮南之地无处不弥漫着秋天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是张雨为马伯庸中丞的墓地迁移合葬所作的次韵诗。诗中,张雨通过对墓地、墓碑的描绘,表达了对马伯庸的敬仰和对其为国家所做贡献的赞扬。诗中“补舜裳”、“郑公乡”等词,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体现了对国家荣耀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