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鸭
胜花时。临风渺予思。厌春妍、红娇绿姹,铅花只恁轻施。
湿模糊、难描树影,白鬅鬙、尽改松姿。裙溅冰泥。鞋翻粉印,浣纱人倦洗胭脂。
青山老、丹移玉井,何处葛公祠。断桥外、频催画桨,误击琼枝。
忆当年、阿苏小小,鸾箫能品参差。紫云娘、双歌献酒,绿蓑翁、独钓成诗。
楼殿摇空,管弦作市,乐天有句寄微之。观未足,朱帘尽卷,情怕雨丝丝。
谁呵手、戗金红上,装个狮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渺予思:思绪飘渺。
- 厌春妍:厌倦了春天的美丽。
- 红娇绿姹:形容花木色彩鲜艳。
- 铅花:指女子化妆用的铅粉。
- 恁:如此,这样。
- 湿模糊:形容水汽或雾气使景物模糊不清。
- 白鬅鬙:形容头发蓬松散乱。
- 松姿:松树的姿态。
- 裙溅冰泥:裙子溅上了冰冷的泥水。
- 鞋翻粉印:鞋子翻起,留下粉色的印记。
- 浣纱人:指洗衣的女子。
- 丹移玉井:形容景色变换,如同仙境。
- 葛公祠:供奉葛洪的祠堂。
- 阿苏小小:可能是指古代美女。
- 鸾箫:指美妙的音乐。
- 参差:不齐的样子。
- 紫云娘:指美丽的女子。
- 绿蓑翁:指穿着绿蓑衣的老人,常指渔翁。
- 管弦作市:形容音乐声热闹如市。
- 乐天:白居易的字。
- 微之:元稹的字。
- 戗金红:指用金线装饰的红色。
翻译
在花儿盛开的时节,我站在风中,思绪飘渺。厌倦了春天的美丽,那些红花绿叶,女子们只是轻轻地施了些铅粉。湿漉漉的模糊不清,难以描绘树影,白色的头发蓬松散乱,松树的姿态也改变了。裙子上溅上了冰冷的泥水,鞋子上翻起了粉色的印记,洗衣的女子也厌倦了洗去胭脂。青山似乎老了,景色变换如同仙境,哪里还有供奉葛洪的祠堂?断桥外,画船频频催促,却误击了琼枝。回忆起当年,那位名叫阿苏小小的美女,她的音乐能品出参差不齐的美感。美丽的女子双双献酒,穿着绿蓑衣的老人独自垂钓成诗。楼殿在空中摇曳,音乐声热闹如市,白居易有诗句寄给元稹。观赏未尽,红色的帘子已全部卷起,情怕那丝丝细雨。是谁在呵着手,用金线装饰的红色上,装了个狮儿。
赏析
这首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色和人物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厌倦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红娇绿姹”、“湿模糊”、“白鬅鬙”等,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对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如“裙溅冰泥”、“鞋翻粉印”、“浣纱人倦洗胭脂”,展现了人物的疲惫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张可久
张可久,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练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 153篇诗文
张可久的其他作品
- 《 秋日湖上 》 —— [ 元 ] 张可久
- 《 中吕 · 红绣鞋 · 虎丘道士 》 —— [ 元 ] 张可久
- 《 中吕·红绣鞋 》 —— [ 元 ] 张可久
- 《 人月圆 · 春日次韵 》 —— [ 元 ] 张可久
- 《 殿前欢 · 次酸斋韵 》 —— [ 元 ] 张可久
- 《 双调·庆东原 》 —— [ 元 ] 张可久
- 《 风入松 · 三月三西郊即事 》 —— [ 元 ] 张可久
- 《 太常引 · 黄山西楼 》 —— [ 元 ] 张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