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月中丞访宝林寺别峰尊师,有诗,因次其韵

· 张昱
传呼载道不知遥,骢马乘秋气益骄。 佛运已知当末劫,寺碑犹及见前朝。 升堂钟鼓闻三界,听法鱼龙趁两潮。 不有斯文为世重,东坡何以慕参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传呼:古代官吏出行时,侍从在前呼喊,使行人避让。
  • 骢马:青白色的马,古代常用于指官吏的坐骑。
  • 佛运:佛教的兴衰命运。
  • 末劫:佛教术语,指世界最后时期的灾难。
  • 寺碑:寺庙中的石碑,常用来记载寺庙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 前朝:指已经过去的朝代。
  • 升堂:进入寺庙的主要殿堂。
  •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世界。
  • 听法:听讲佛法。
  • 鱼龙:古代传说中的水中生物,这里比喻信众。
  • 两潮:比喻佛法的高深和广大。
  • 斯文:指文化、文学。
  • 东坡: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参寥:指高僧,这里可能指苏轼所敬仰的高僧。

翻译

官吏的呼声载道,不知路途遥远,秋天的骢马气势更加骄横。 佛教的命运已经知道正处于末劫,寺庙的石碑还能见证前朝的历史。 进入殿堂,钟鼓声响彻三界,听法的信众如鱼龙般趁着佛法的高潮。 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被世人所重视,东坡又怎么会敬慕那些高僧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官员访问宝林寺,与别峰尊师相见的情景。诗中通过对骢马、佛运、寺碑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历史沧桑和寺庙的庄严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东坡对高僧的敬仰,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思考。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