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薛行

· 张宪
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黄昏偷出齐化门,大王庄前行劫夺。 通州到城四十里,飞马归来门未启。平明立在白玉墀,上直不曾违寸晷。 两厢巡警不敢疑,留守亲侄尚书儿。官军但追上马贼,星夜又差都指挥。 都指挥,宜少止。不用移文捕新李,贼魁近在王城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怯薛:蒙古语,意为“勇士”,此处指元朝的勇士或士兵。
  • 儿郎:青年男子,这里指年轻的士兵。
  • 无虚发:形容箭法精准,每一箭都能命中目标。
  • 齐化门:元大都(今北京)的一个城门。
  • 行劫夺:进行抢劫。
  • 白玉墀:宫殿前的白色台阶,这里指宫廷。
  • 上直:值班,值勤。
  • 寸晷: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这里指时间。
  • 两厢:两边,两侧。
  • 留守:指在京城留守的高级官员。
  • 尚书儿:尚书的儿子,尚书是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 上马贼:骑马的盗贼。
  • 都指挥:军事指挥官。
  • 移文:官方文书,公文。
  • 新李:可能是指新的盗贼首领。
  • 王城:指京城,首都。

翻译

年轻的怯薛士兵年仅十八,手中的弓箭百发百中。黄昏时分偷偷溜出齐化门,在大王庄前进行抢劫。 从通州到城里有四十里路,他骑马飞奔回来时城门还未开启。天亮时他已站在宫殿的白玉台阶上,值班从未迟到过片刻。 两边巡逻的士兵不敢怀疑他,因为他是有权势的留守官员的侄子,尚书的儿子。官军只追捕那些骑马的盗贼,而夜晚又派出了都指挥。 都指挥,你应该稍微停一停。不需要发公文去捕捉新的盗贼首领,因为贼首就隐藏在京城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朝时期一个年轻士兵的双重生活:白天是忠诚的守卫,夜晚则变成劫匪。诗中通过对比他在宫廷的正直形象与夜晚的犯罪行为,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同时,诗的结尾暗示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可能就隐藏在权力中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张宪

元山阴人,字思廉,号玉笥生。少负才自放,尝从杨维祯学诗。张士诚据吴,辟为枢密院都事,士诚败,变姓名走杭州,居报国寺以终。为诗多伤感之作。有《玉笥集》。 ► 2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