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波漾石粼粼。浮磬依稀类泗滨。回首林虑千万丈,嶙峋。不效修蛾一点颦。 幽讨日方亲。林下何尝见一人。便把清流都洗尽,缁尘。领取羲皇以上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波漾石粼粼:波光闪烁,石头清晰可见。
  • 浮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 类泗滨:类似泗水边上的。泗滨,泗水之滨,古代泗水流经今山东泗水、曲阜、兖州等地。
  • 林虑:山名,在今河南省林州市。
  • 嶙峋:形容山峰、岩石等突兀、重叠。
  • 修蛾:修长的眉毛,这里比喻山峰。
  • 一点颦:微微皱眉,比喻山峰的形状。
  • 幽讨:隐居探寻。
  • 林下:指隐居之地。
  • 缁尘:黑色的尘土,比喻世俗的污染。
  • 羲皇:即伏羲,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这里指远古时代。
  • 以上春:指那种纯净、美好的春天。

翻译

波光闪烁,石头清晰可见,那浮磬仿佛来自泗水之滨。回首望去,林虑山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却不似美人微微皱眉的柔美。

我在这幽静的地方探寻,日复一日,亲近自然。然而,在这隐居之地,却未曾见到其他人的踪影。我愿将这清澈的溪流洗净一切世俗的污染,只留下那远古时代般纯净、美好的春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对比山峰的嶙峋与美人的柔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诗中“幽讨日方亲”一句,既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结尾处“领取羲皇以上春”,则寄托了作者对纯净、美好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

许有壬

元汤阴人,字可用。许熙载子。善笔札,工辞章。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同知辽州事,禁胥隶扰民。冤狱虽有成案,皆为平反。至治间,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顺帝元统间,为中书参知政事。彻里帖木儿奏罢进士科,廷争甚苦而不能夺,遂称病不出。帝强起之,拜侍御史。廷议欲行劓刑,禁汉人、南人学蒙古、畏兀儿文字,皆争止之。顺帝至元间,以忌者太多,辞官。后仍为参知政事,不久,称病归。至正十五年,迁集贤大学士,改枢密副使,拜中书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