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慎罚

帝图光往册,上德表鸿名。 道冠二仪始,风高三代英。 乐和知化洽,讼息表刑清。 罚轻犹在念,忽喜尚留情。 明慎全无枉,哀矜在好生。 五疵过亦察,二辟理弥精。 幪巾示廉耻,嘉石务详平。 每削繁苛性,常深恻隐诚。 政宽思济猛,疑罪必从轻。 于张惩不滥,陈郭宪无倾。 刑措谅斯在,欢然仰颂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帝图:帝王的图谋,指帝王的事业或计划。
  • 光往册:光辉的历史记载。
  • 上德:高尚的德行。
  • 鸿名:盛大的名声。
  • 二仪:指天地。
  •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 化洽:教化普及。
  • 讼息:诉讼停止,指社会和谐。
  • 刑清:刑法清明。
  • 哀矜:怜悯。
  • 好生:珍惜生命。
  • 五疵:五种过失。
  • 二辟:两种刑罚。
  • 幪巾:古代的一种头巾,这里指廉洁的象征。
  • 嘉石:美好的石头,这里指公正的象征。
  • 繁苛:繁杂苛刻。
  • 恻隐:同情。
  • 政宽:政治宽厚。
  • 济猛:调节严厉。
  • 疑罪:有疑问的罪行。
  • 从轻:从轻处理。
  • 惩不滥:惩罚不过度。
  • 刑措:刑罚的设置。
  • 颂声:赞美的声音。

翻译

帝王的事业在光辉的历史记载中闪耀,高尚的德行赢得了盛大的名声。 道德之冠超越了天地的开始,风范高扬超越了夏、商、周三代的英豪。 音乐和谐,教化普及,诉讼停止,刑法清明。 即使是轻微的惩罚,也仍然在心中挂念,忽然间喜悦,尚且留有情面。 明智和谨慎确保没有冤枉,怜悯之心在于珍惜生命。 五种过失也被仔细审查,两种刑罚处理得更加精细。 廉洁的象征示以廉耻,公正的象征务求详尽和平等。 每次削减繁杂苛刻的性质,常常深感同情和真诚。 政治宽厚,思考如何调节严厉,对有疑问的罪行从轻处理。 惩罚不过度,陈旧的法规也不会倾斜。 刑罚的设置确实存在,欢欣地仰望着赞美的声音。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帝王的德政和明智的刑法,强调了政治宽厚、法律公正和怜悯生命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比历史上的伟大时代和帝王的德行,展现了理想政治的图景。同时,诗中对刑法的细致描述,体现了对法律公正和人性关怀的深刻理解。整体上,诗歌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和公正法律的向往和赞美。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