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双白鹤

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 俱栖集紫盖,一举背青田。 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 鸣群倒景外,刷羽阆风前。 映海疑浮雪,拂涧泻飞泉。 燕雀宁知去,蜉蝣不识还。 何言别俦侣,从此间山川。 顾步已相失,裴回各自怜。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 无因振六翮,轻举复随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奋翼:振翅。
  • 凌烟:高耸入云的烟雾,比喻高空。
  • 紫盖:紫色的华盖,比喻高贵的地位或处所。
  • 青田:绿色的田野,此处指白鹤的故乡。
  • 飏影:飘扬的身影。
  • 伊洛:伊水和洛水,此处指河流。
  •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泛指音乐。
  • 倒景:倒影。
  • 刷羽:整理羽毛。
  • 阆风:神话中的山名,位于昆仑山之巅。
  • 浮雪:飘浮的雪花,形容白鹤的洁白。
  • 飞泉:喷涌的泉水。
  • 燕雀:小鸟,比喻平凡的人。
  • 蜉蝣: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
  • 俦侣:同伴。
  • 顾步:回头看。
  • 裴回:徘徊。
  • 危心:忧虑的心。
  • 警露:因露水而警觉。
  • 哀响:哀鸣声。
  • :岂,何。
  • 六翮:鸟的翅膀,泛指翅膀。
  • 轻举:轻盈地飞翔。

翻译

飞来的双白鹤,振翅高飞入云烟。 一同栖息在紫色的华盖下,一跃而起离开青田。 飘扬的身影掠过伊洛河,流声融入音乐之中。 在倒影之外鸣叫,在阆风前整理羽毛。 映在海中如浮动的雪花,拂过涧水如飞泻的泉水。 燕雀岂知它们的去向,蜉蝣不识它们的归途。 何言与同伴分别,从此隔绝于山川之间。 回头看已相失,徘徊各自怜惜。 忧虑的心因露水而警觉,哀鸣声岂能传到天际。 无从振翅高飞,轻盈地飞翔又随仙而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对白鹤的高飞远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白鹤的优雅与超凡脱俗。诗中,“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开篇即以壮阔的画面吸引读者,随后的“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则巧妙地将白鹤的飞翔与音乐相结合,增添了诗意。结尾的“无因振六翮,轻举复随仙”则表达了白鹤超脱尘世的愿望,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与高远的向往。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