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乐府十篇卒妻怨
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
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
如何江淮粟,挽漕输咸京。
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
均输利其事,职司安敢评。
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
奚不车其粟,用以供天兵。
美哉农父言,何计达王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卒妻怨:指士兵的妻子抱怨。
- 农父:农民的父亲,这里泛指农民。
- 难将:难以用。
- 江淮粟:江淮地区的粮食。
- 挽漕:牵引漕运船只。
- 咸京: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 均输: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指按比例分配税收。
- 职司:职责,职务。
- 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 三辅:指汉代长安附近的三个郡,这里泛指京畿地区。
- 奚不:为何不。
- 车其粟:用车装载粮食。
- 天兵:指皇帝的军队。
- 王程:指皇帝的行程或命令。
翻译
农民的辛苦和冤屈,他向我倾诉了他的心情。 难以用一个人的农活,来准备十个人的征召。 江淮的粮食,如何通过漕运送到长安。 黄河的水流如电,一半沉没,一半倾覆。 均输制度利用了这件事,职责所在,我怎敢评论。 中原地区难道不农耕吗?京畿地区难道不耕种吗? 为何不用车装载粮食,用来供给皇帝的军队。 农民的话多么美好,但他的计策如何能传达给皇帝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农民的口吻,反映了唐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国家政策的无奈。诗中,“农父”对征召制度和漕运的不满,以及对均输制度的批评,表达了对农民负担过重的同情。同时,诗中对“三川”和“三辅”的质疑,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无力感。最后,农民的愿望虽美好,却难以实现,反映了农民与朝廷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农民的悲惨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