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诗八首

驱车入东雒,策马上西京。 所遇何表表,莫非公与卿。 旌旄出广路,百步辟人行。 前驱与后拥,不绝如雷轰。 人生处困厄,孰不思宠荣。 此途良足乐,此任苦不轻。 丈夫誓许国,身作万里程。 永怀鼎足戒,毋使公膋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雒(luò):古地名,指洛阳,位于今河南省。
  • 西京:古地名,指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 表表:显著,出众。
  •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泛指旗帜。
  • (bì):开,让开。
  • 前驱:前面的引导。
  • 后拥:后面的护卫。
  • 困厄(è):困境,艰难。
  • 宠荣:宠爱和荣耀。
  • 鼎足戒:比喻三方并立,互相牵制的局面。这里指要小心谨慎,防止权力倾覆。
  • 公膋(liáo):公家的脂膏,比喻国家的财富或权力。

翻译

我驱车进入东雒,策马奔向西京。 所遇到的都是显赫人物,没有不是公卿。 旗帜在宽阔的道路上飘扬,百步之内人们让道。 前有引导,后有护卫,声势浩大如雷鸣。 人生处于困境,谁不想得到宠爱和荣耀。 这条路确实很快乐,但这份责任也不轻。 大丈夫誓言为国家献身,身体如同万里征程。 永远记住三方并立的戒备,不要让国家的权力倾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驱车策马进入东雒和西京的场景,通过描述所遇到的显赫人物和盛大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荣耀的向往,同时也意识到这份责任的重大。诗中“丈夫誓许国,身作万里程”展现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牺牲精神,而“永怀鼎足戒,毋使公膋倾”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稳定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