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质夫赴宁远知县

· 贝琼
万里番禺自汉通,乘槎有客气如虹。 地分铜柱风烟外,山涌璚台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 兴来好和苏公语,又度西南月半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番禺:今广州市的古称。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比喻远行。
  • 气如虹:形容气势如虹,意气风发。
  • 铜柱:古代用于界标的铜制柱子,这里指边疆的界标。
  • 璚台:琼台,指仙境中的楼台,这里形容山峰高耸如仙境。
  • 雪浪:白色的浪花,形容海浪。
  • 帝子旌旗:指古代帝王的旗帜,这里可能指历史上的帝王或其遗迹。
  • 黎人:指当地的土著居民。
  • 苏公:指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
  • 月半弓:形容月亮弯弯如弓,半圆的月亮。

翻译

自汉代起,万里之外的番禺便已与中国相通,有如乘槎远行的客人,气势如虹。 这片土地位于铜柱界标之外的风烟之地,山峰高耸如琼台,矗立在雪白的浪花之中。 帝王的旌旗如今何在,只能询问,而当地的黎族人民,他们的服饰与时俱进,与我们无异。 兴之所至,我愿意与苏公(苏轼)交谈,再次穿越西南,追逐那弯弯如弓的半月。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远赴边疆的壮志与对历史的追忆。诗中“万里番禺自汉通”展现了历史的深远与地域的辽阔,“乘槎有客气如虹”则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地分铜柱风烟外,山涌璚台雪浪中”),以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帝子旌旗何处问,黎人衣服与时同”),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的深情与对历史的尊重。结尾的“兴来好和苏公语,又度西南月半弓”则流露出诗人对文学与远行的双重热爱。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