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

昔闻徐孺子,高风擅南州。 岂无倜傥士,邈焉无前俦。 所以陈蕃榻,不肯下凡流。 当时有高识,深为苍生忧。 亦欲回狂澜,斯志竟难酬。 吾生千载后,徒兹慕前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徐孺子:东汉时期的名士徐穉,字孺子,以清高著称。
  • 高风:高尚的品德和风范。
  • :独占,这里指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有很高的声望。
  •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 倜傥(tì tǎng):形容人豪爽、不拘小节。
  • 前俦(chóu):前面的同伴,这里指与徐孺子相比的人。
  • 陈蕃榻:陈蕃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他曾设榻以待徐孺子,表示对徐的尊重。
  • 凡流:普通人,平庸之辈。
  • 高识:高深的见识。
  • 苍生:百姓,民众。
  • 回狂澜:扭转危局,这里指改变社会风气。
  • 斯志:这样的志向。
  • :实现,达成。
  • 千载后:千年之后。
  • 徒兹:只能这样。
  • 慕前脩(xiū):仰慕前人的德行。

翻译

从前听说徐孺子,他以高尚的品德和风范在南方地区享有盛名。难道没有豪爽不羁的士人吗?但他们的名声远不及徐孺子。正因为如此,陈蕃才不愿让他的榻位下给普通人。当时有见识深远的人,他们深为百姓的疾苦忧虑。他们试图扭转社会的颓势,但这个志向终究难以实现。我生活在千年之后,只能这样仰慕前人的德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徐孺子高尚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敬仰之情。诗中,“陈蕃榻,不肯下凡流”一句,既展现了徐孺子的高洁,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诗人自比“千载后”,表达了对前人德行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崇敬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