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林公以咏怀六章见寄触事叙歌辄成篇什数亦如之末首专赠林公
投簪万里旋舟日,暂憩覃园傍岘西。
潭起汉娥留佩赋,井传王粲倚楼题。
林猿浦雁心常往,楚雨襄云路不迷。
缩项一槎真欲钓,几时重访鹿门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投簪(tóu zān):指弃官归隐。
- 旋舟:指归舟,回家的船。
- 覃园:指深远的园林。
- 岘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处山脉的西侧。
- 汉娥:指汉水女神,传说中的神女。
- 佩赋:指与汉水女神相关的赋文。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有《登楼赋》。
- 倚楼题:指在楼上题诗。
- 楚雨襄云:指楚地的雨和襄阳的云,泛指楚地的风景。
- 缩项:指低头,形容谦逊或沉思的样子。
- 槎(chá):木筏。
- 鹿门:地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古代隐士常隐居之地。
翻译
弃官归隐,乘舟远行万里,终于在覃园的岘山西侧暂时停歇。 潭中传说有汉水女神留下的佩饰,井边流传着王粲登楼题诗的故事。 心中常向往着林中的猿猴和江边的大雁,楚地的雨和襄阳的云,路途虽远却不迷离。 低头沉思,真想在木筏上垂钓,何时能再次访问鹿门,寻找隐居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心境与所见所感。诗中,“投簪万里旋舟日”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决心与行动;“暂憩覃园傍岘西”则进一步以具体的地点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环境。后文通过对汉水女神、王粲等历史文化的引用,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末句“几时重访鹿门栖”更是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