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 · 其七 · 去乡悲

· 元结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踌蹰(chóu ch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孤老:孤独无依的老人。
  • 羸弱(léi ruò):身体瘦弱,力量不足。
  • 提将:扶持,帮助。
  • 方言:这里指询问原因或情况。
  • 无患苦:没有遭受苦难。
  • 父母乡:指自己的家乡,父母所在的地方。
  • 仁惠:仁慈和恩惠。
  • 悽伤:悲伤,哀痛。

翻译

在古老的边塞关隘徘徊,我悲歌长叹,不知为谁。 日行间遇见孤独的老人,他们瘦弱无力,相互扶持。 听到他们的呼喊和怨声,我询问他们的情况。 他们说没有遭受苦难,怎会舍弃父母的家乡。 我并非不理解他们的心,他们渴望的是仁慈和恩惠。 想到这些,我无言以对,独自站立,心中充满悲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塞关隘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孤独老人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人民的苦难。诗中,“踌蹰”和“悲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犹豫和哀伤,而“孤老”和“羸弱”则形象地描绘了边塞老人的生活状态。诗人的同情和无奈通过“闻声问其方”和“念之何可说”等句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边塞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元结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

元结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