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司空神童

· 王建
杏花坛上授书时,不废中庭趁蝶飞。 暗写五经收部秩,初年七岁著衫衣。 秋堂白发先生别,古巷青襟旧伴归。 独向凤城持荐表,万人丛里有光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杏花坛:指讲学授业的地方。
  • 不废:不停止。
  • 中庭:庭院之中。
  • 趁蝶飞:追逐蝴蝶玩耍。
  • 暗写:秘密地书写。
  •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 收部秩:整理书籍。
  • 初年:早年。
  • 著衫衣:穿上衣服,指开始学习。
  • 秋堂:秋天的学堂。
  • 白发先生:指年老的教师。
  • 古巷:古老的巷子。
  • 青襟:指学生,因古代学生常穿青色衣服。
  • 旧伴:旧时的同伴。
  • 凤城:指京城。
  • 荐表:推荐信。
  • 万人丛:人群中。
  • 有光辉:显得突出,有光彩。

翻译

在杏花坛上授业时,他虽年幼却不停止在庭院中追逐蝴蝶玩耍。 秘密地书写五经,整理书籍,七岁时就开始穿上衣服学习。 秋天的学堂里,与白发苍苍的老师告别,古老的巷子里,与青衣的旧时同伴一同归去。 独自一人前往京城,手持推荐信,在万人之中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童的成长历程和其非凡的才华。诗中,“杏花坛上授书时”和“不废中庭趁蝶飞”展现了神童在童年时期的活泼与聪颖,而“暗写五经收部秩”和“初年七岁著衫衣”则突出了他的早慧和勤奋。后两句“秋堂白发先生别”和“古巷青襟旧伴归”描绘了神童与师长的离别和与同伴的归途,情感深沉。最后,“独向凤城持荐表,万人丛里有光辉”则彰显了神童在人群中的非凡地位和未来的光明前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神童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才华和学问的赞美。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