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
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
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
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
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荷畚(hè běn):扛着锄头。
- 杖策:拄着拐杖。
- 明夷:《易经》中的卦名,象征着光明受到伤害,这里指时局艰难。
- 遘患:遭遇灾难。
- 崩奔:奔逃。
- 菲薄:微薄,自谦之词。
-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 弥敦:更加坚定。
- 触藩:比喻进退两难的境地。
- 嵩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这里可能指隐居在嵩山的高人。
翻译
扛着锄头来到洛阳,拄着拐杖游览北门。 天下到处都是战争,豺狼遍布中原大地。 时局艰难,我只能顾自奔逃。 自愧才疏学浅,却误受国士之恩。 职位虽重,责任更重,时局危急,我的志向更加坚定。 西北的战事未了,东南的局势也不容乐观。 前进则羞于保全自身,后退又如触藩般进退两难。 叹息嵩山中的老者,直到现在才知道他的尊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昌龄面对乱世的无奈与自责。诗中,“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描绘了诗人朴素的出行方式,而“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景象。诗人在表达个人遭遇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责任与处境,体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志向。最后,通过对嵩山老者的叹息,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王昌龄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