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閤延清风。 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 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簟(diàn):长竹席,这里指铺设长竹席以供休息。
  • (gé):小门,这里指打开门。
  • 无弦琴:没有弦的琴,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
  • 尊中:酒杯中,这里指饮酒。
  • 读易:读《易经》,古代哲学书籍。
  • 还嵩:回到嵩山,指隐居。
  • 黄精:一种药材,这里指养生。
  • 养蒙:修养蒙昧,指修身养性。
  •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音乐家,以清高著称。
  • 寡识:见识不多,指超脱世俗。
  • 张翰:西晋文学家,以放达不羁著称。
  • 鲈鱼鲙(kuài):鲈鱼切片,这里指美味佳肴。
  • 扁舟:小船。
  •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

翻译

客人来了,我铺开长长的竹席,打开小门迎接清风。 只有一把没有弦的琴,与你一同畅饮杯中的美酒。 傍晚时分,我常常阅读《易经》,最近想要回到嵩山隐居。 世间的纷扰何须多言,只需用黄精来修养身心。 嵇康虽然见识不多,但张翰却能看透世事。 忽然想起那美味的鲈鱼切片,我便乘着小船前往江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昌龄与赵十四兄相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长簟”、“清风”、“无弦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通过“读易”、“还嵩”、“黄精养蒙”等表达,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和隐居生活的追求。结尾的“鲈鱼鲙”和“扁舟往江东”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美食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昌龄诗歌的清新风格和高洁情操。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