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漭漭 (mǎng mǎng):形容水面广阔无边的样子。
  •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 驿门:驿站的门,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
  • 五溪:指长江的五条支流。
  • 明时: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 谪去:被贬谪离开。
  • 鸷鸟 (zhì niǎo):猛禽,如鹰、雕等。
  • 吴钩:古代吴地(今江苏一带)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
  • 单于 (chán yú):古代匈奴对其君主的称呼。

翻译

江水广阔无边,雨后浔阳的秋天显得更加开阔。驿站的门高高在上,俯瞰着满是黄芦的洲渚。水流与五条溪流汇合,我心中期待着万里远游。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不应该有被遗弃的人才,但我却被贬谪,随着孤舟远行。猛禽站在寒冷的树枝上,大丈夫佩戴着锋利的吴钩。何时才能报答君王的恩情,将敌人的首领捆绑回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昌龄在九江口眺望江景时的深情。诗中,“漭漭江势阔”一句,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江面的辽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后文通过对“驿门”、“黄芦洲”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以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心怀壮志,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诗的最后两句“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远大的抱负。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