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石歌

岩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为慈母石。慈母名来不可闻,巉岩兀嵂秋江碧。 我闻慈母名,起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徒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逐日图生资。析薪与我代灯烛,鬻衣与我买诗书。 朝夕俾我苦勤学,戒我勿似庸常儿。况生我命苦多疾,父母提挈绵岁月。 一朝我病忽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父母衣我兮宁自寒,父母食我兮宁自饥。 我今身为一命仕,薄俸堪将备甘旨。二亲已去掩荒丘,薄俸还将饱妻子。 几回举箸食腥膻,默默不知双泪涟。收泪还将酒杯奠,杯奠不到音容前。 慈母石,世罕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能养,恨恨当同尔齐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幸今赖有移忠孝。尚当竭力事吾君,庶可扬名酬二亲。 诗曰:谁化江边石,世传慈母名。神枯真可想,意得貌如生。 行路三回顾,题诗独见称。丹青在人目,千古共沾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巉岩(chán yán):险峻的山岩。
  • 兀嵂(wù lǜ):高耸的样子。
  • (bǐ):使。
  • 咿哑(yī yā):形容声音嘶哑。
  • 罔极:无边无际,比喻恩情深重无法报答。

翻译

岩石在江头峻峭如壁,船夫指着说是慈母石。慈母的名字虽听不到,但那险峻高耸的岩石在秋江碧波中显得格外清晰。 我听到慈母的名字,勾起了对父母的思念。谁没有父母而不思念呢?我思念父母,只能徒增悲伤。 回忆起我童年时,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生计而奔波。他们用木柴代替灯烛,卖掉衣服为我买书。 他们日夜督促我勤奋学习,告诫我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平庸。何况我自幼体弱多病,父母照顾我度过了许多岁月。 一旦我病痛呻吟,父母便面色如漆,声音嘶哑。父母宁愿自己寒冷也要给我穿衣,宁愿自己饥饿也要给我食物。 如今我身为一名官员,微薄的俸禄足以供养家庭。但双亲已逝,我只能用这俸禄来养活妻子和孩子。 每当举筷吃肉时,我默默地流下双泪。我只能用酒杯来祭奠,但酒杯无法触及他们的音容。 慈母石,世间罕见,你在江头与天地同在。我思念父母却无法供养,只能与你一同消逝。 唉,父母的恩情无边无际,难以报答,幸好现在我还能移孝为忠。我应当竭尽全力侍奉君王,以扬名立万来酬谢双亲。

赏析

这首作品深情地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无法报答的恩情。通过描绘慈母石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人展现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愧疚。诗中,“慈母石”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着诗人对父母恩情的永恒记忆。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将孝道转化为忠诚于国家的决心,体现了儒家“忠孝两全”的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读来令人动容。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