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台怀古姑苏台
子哙沽名堕庙社,燕昭信是真王者。
黄金不惜筑高台,郭隗能言千里马。
一时云集俱英豪,剧辛乐毅非儿曹。
建功已酬国士报,声名不让燕山高。
春秋义战由来少,何限生灵膏野草。
王风不作周道东,慷慨令人怀二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哙:战国时期燕国的国君,因追求名声而失去国家。
- 沽名:追求名声。
- 庙社:国家社稷,指国家政权。
- 燕昭: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 郭隗:燕昭王时的大臣,以能言善辩著称。
- 剧辛: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
-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曾率军攻破齐国七十余城。
- 儿曹:小孩子,这里指普通人。
- 王风:指周朝的礼乐文化。
- 周道东:周朝的政治文化向东传播。
- 二老:指周公和召公,周朝初年的两位重要政治家。
翻译
子哙为了追求名声而失去了国家,燕昭王则真正展现了王者的风范。他不惜黄金建造高台,听取郭隗关于千里马的建议。一时间,众多英豪云集,剧辛和乐毅等人都不再是普通人物。他们建立功勋,回报了国士的待遇,声名远扬,不亚于燕山之高。春秋时期的正义战争向来稀少,无数生灵因此葬身野草之中。周朝的礼乐文化不再兴盛,政治文化向东传播,令人感慨地怀念周公和召公两位老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燕昭王和子哙的对比,赞颂了燕昭王的英明和贤能。诗中,“黄金不惜筑高台”一句,既表现了燕昭王的慷慨,也象征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同时,通过提及剧辛、乐毅等人的功绩,强调了燕昭王时期燕国的强盛和英才辈出。最后,诗人通过对春秋时期战争的反思和对周朝文化的怀念,表达了对和平与文化传承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