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

· 陈琏
六籍自遭秦火惨,后来多用石刊经。 循行难觅汗青迹,校字喜看科斗形。 化去不随煨烬灭,残来犹带藓花馨。 收藏原在文翁学,谁见当年旧制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 石刊经:指将经典刻在石头上,以防书籍被毁。
  • 循行:指按照顺序阅读。
  • 汗青:指史书或史册。
  • 校字:校对文字。
  • 科斗形:指古代文字的形状,像蝌蚪一样。
  • 煨烬:指灰烬。
  • 藓花馨:指苔藓的香气。
  • 文翁学:指文翁的学术成就,文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
  • 制铭:指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翻译

六部经典自从遭遇秦朝的焚书之灾,后来人们多用石头来刻写经文。按照顺序阅读时难以找到史书的痕迹,校对文字时却喜欢看到那些像蝌蚪一样的古文字形状。这些石刻经文不会随着灰烬消失,即使残破也还带着苔藓的香气。收藏这些石经原本是文翁学术的一部分,谁还能见到当年那些旧的刻制铭文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顾六籍在秦火之后的命运,表达了对于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诗中,“石刊经”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强调了石头作为载体的坚固与长久。通过对“汗青迹”与“科斗形”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历史的遥远与文字的古朴。末句则流露出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珍视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